更为可惜、又更加可恨的是……
“落雁帮、灌家堡、习家庄……”
宫九忽然念了一串江湖势力,而后挑眉:
“这些也都是为了你们的大志?”
“失惊……
失惊擅谋,但更擅机关,原是难得不需要隐姓埋名浴血牺牲的旁系子弟……
若非为了我们共同的大志,又何必死在习家庄?”
言及此处,唐铁萧蜡黄的脸上竟是透出几分暮色沉沉的黯然来,
“失惊从机关房中走出来的那一刻,就做好以身殉道的心理准备。
就是可惜了,竟没能和您见上一面。
要知道我说服他走出机关房的话,原就是您教我的‘做出再多机关、再好毒药,也不过是叫唐门子弟死得更惨烈几分,其实于己于民于天下都毫无益处’
他一直可惜没能与您好好畅谈过。”
要知道唐失惊虽说是比唐铁萧更小一辈,其实却比他还要年长一些,按说,原是有和唐林结识、畅谈的机会的。
奈何在唐林叛逆着他的叛逆、传统着他的传统的年月里,唐失惊却一心沉迷在机关之中。
明明一族里的子弟,竟也转眼就彼此错过了去。
等到唐失惊真正为唐林传下的理念折服时,他却早已掩埋在黄土之下了。
唐失惊在入落雁帮前,还特意随唐铁萧往尚未种下迷心花的幽谷中祭拜过。
此后岁岁年年,无论身在何方、忙碌何事,心香一柱也从未断过。
唐失惊无惧于以身殉道、却也一直努力着要让自己活得更长久一点,
除了活着才能为大业尽更多心与更多力之外,
也是奢望着能留取残躯到得大业抵定之时,重返唐林埋骨之所,将他风光迎回祖地安葬的。
有如此心思的,并不只一个唐失惊。
事实上,早期一道拉起小唐门框架的那群人,都和唐失惊一般心思。
在小唐门满江湖搞风搞雨期间不曾去那幽谷祭拜过哪怕一回,
导致唐林坟头草都差点被人挖穿,又是迷心霸王花又是赵燕侠一百四十二人的,都浑然不觉,
不过是因为:
我尚在泥潭之中,承君大志跋涉而行的大业未成,就不叨扰阁下安息了。
待得云开雾散之时,自有一番道理。
小唐门之中,哪怕并不曾有幸赶在小唐门给赵佶闹得改了实现志向的法子之前、随唐铁萧去那幽谷祭拜过唐林的,
但凡是一面不惜在泥潭之中伤心伤身也脏了手又脏了身地摸爬滚打、一面竭尽全力留取有用身的,
又有几个不是这般心思?
只是在不曾想到,曾经点破了唐门老祖迷障的那个人,却并不需要他们拨云见日之后去迎他。
就在他们仍在泥潭之中可能之时尽量奋且顾身、必要之时却也能够悍不畏死的时候,他已经迎着猎猎雄风扶摇而上,直逼九重丹陛了。
要知道本朝虽也有异姓王,但除柴氏这个特例外,哪个异姓亲王不是追封所得?
是以皇帝封了一个安王原就叫人瞩目,又有为了与安王同坐,宁可自己降了一阶
虽说大朝之时的九重丹陛原就是个孤家寡人的位子,
皇帝别说降一阶,就是再降三阶,也没哪个不长眼的敢凑上前去讨个位置
不过这其中的意味着实太过悠长,
再加上又有什么能够轻松筑堤拦坝、平底起高楼的“神粉”,什么亩产高达七八百斤的良种……
一桩两桩的尽挂着安王的名头,
一时之间,安王之名可不就“闻达天下”了么?
因良种到底能有多良尚未可知,安王的名声离田间地头老农随口也能侃侃还差一些,
但对于小唐门这样致力于“天下安稳”之“雄心壮志”的组织来说,却也已经如雷贯耳了。
只不过此前都只把皇帝待安王、做汉时文帝赐铜山的故事,听着记着、留待有用之时拿出来用一用罢了。
直到唐铁萧和冷血当面,对方当即“咦”了一声“安王”。
冷血当时也是极吃惊的,万万想不到安王那样的人,竟会唐门这样的组织扯上关系。
当然这份吃惊并不足以叫冷血手下留情:
迷心花海本就细思极恐,迷心花海背后挖出的势力与真相更是叫人触目惊心。
隐藏在背后的人,别说只是与安王有几分像,就是最终查到安王身上,冷血也必不肯因此投鼠忌器,必要据理力争、争一个郎朗青天方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