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白如此说道,顿了顿,他发现自己好像还是偏题了,于是又提了一句:“皇祖父,孙儿以为要考验官员是否为官之善,只需要发下嘉奖即可。”
洪武帝微微挑眉,就听他大孙子有些狡黠得笑了:“我们不妨派遣官员到地方表扬其廉政,然后观察民众们的表现,民众若是与有荣焉,其便是好官,若是露出不屑或是麻木神色,其定有问题,可深入调查。”
“水暖鸭知,官当的好不好,没有人比民众更清楚了。”
洪武帝沉吟片刻,点头:“也不妨是个好主意。”
十七年,九月,使者携带洪武帝亲笔“廉政诰”于个州县游走,锦衣卫护送随行,此举激励基层官员无数,也抓出了当地为官不仁者若干。
当这些都没有在朝堂中掀起什么波浪来,因为整个朝堂都被另一条谕令掀翻了。
洪武十七年,十月一日,洪武帝于奉天殿立皇长孙为皇太孙。
第126章
太者,大中之大也。
但凡称呼里加了这个字的,都是辈分中最大的。
太子是如此,太孙也是如此。
皇长孙虽也是独一无二,但并非无可取代,万一他夭折了,那么次子朱允炆自动顶上。但皇太孙就不一样了。
皇太孙算是一个荣誉头衔,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明确定下的皇位第二继承人。原本如果太子在即位前出了意外,那么皇位还有可能根据“父传子”的规矩传回太子的几个弟弟手中,但现在就算太子没有继位,皇长孙也是妥妥的下一任皇帝。
虽然明确了帝位传承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洪武帝此举还是引起了朝堂上的轩然大波。
原因很简单,皇太孙年龄太小了。
并不是说他们对木小白有什么意见,而是不少人觉得太子如今刚过而立,身体康健,没有必要将皇长孙推出来,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好处。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新上任的太子太师,主要承担教育皇长孙任务的王袆老先生倒是没有发表意见,在有心人士找上门的时候,他只是意味深长得说了一句“这对皇太孙来说是件好事,”随即便闭口不谈。
一些老臣简直崩溃,对一个才十二岁的孩子来说,被早早立成靶子怎么会是好事?
于皇长孙,群臣是将其看作孩子,调皮捣蛋些也不算什么,但是对皇太孙,则是被当做帝国继承人来看的,御史完全可以对其开启挑剔模式。
哪个孩子愿意生活在这种处处被挑刺的环境中啊?就算是圣人也受不了这么紧迫盯人的,如此下去万一把孩子逼坏了怎么办?
王袆摸摸胡子,拍了拍这位真心实意为皇长孙担忧的臣子,表示你说的都没错,但问题是皇长孙是不正常人啊。
就像是豆芽需要压力才能长得粗壮多汁一样,面对学习能力强悍却总想着摸鱼往校场跑的皇孙殿下,也需要给予一点压力。让他再这么肆意生长的话,指不定哪天一个没看住就蹿天入海了。
于是,在洪武帝的坚持和太子的支持下,朝中反对之音渐消,只是表面波浪虽平,底下却出现了一波暗涌。朱元璋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少见得并未多说什么,甚至都没派出锦衣卫调查。
其不做追究的姿态让不少臣子心中略紧,立刻缩回了试探的爪子,安安分分得继续两点一线的生活。
什么酒楼茶社朋友家中一概不去,太容易让人生出误会了,下班一起走走?不不不,大家保持友善的同事关系就行了,私底下还是算了。
一时间,京中官员作风大改,搞得服务性行业的老板们纷纷有些稀奇,这些官老爷是改了性吗?这些日子他们可是请了《三国》的原作者来签售哎,之前不是一个个都预约了吗?怎么都派小厮来啦?
嘘!低调低调,最近大家都缩着尾巴过日子呢!禁娱懂不懂!
然而就在这种见偶像也要偷偷摸摸的氛围中,“罪魁祸首”木小白倒是大摇大摆领着弟弟走到了大街上,他一手提着一套书,在众人“这小孩力气好大啊!”的目光注视下跑去让罗老先生签字。
罗贯中一边在书册上落下了【洪武十七年于应天枫落时】的印戳后写下自己的名字,一边悄悄问道:“殿下,您不是已经有签名本了吗?”
木白指了指他手里的印戳:“但是那个没有这个章啊!”
作为出版社的幕后BOSS,木白早早就准备好了各种精装版典藏版让罗贯中签字后放在皇家图书馆里(PS:现在这套书在朱元璋案头),但是人嘛,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收集癖。尤其是印戳这种东西,没有集齐感觉就损失了一个亿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