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四的奋斗史_作者:初吻江湖(216)

2021-10-07 初吻江湖 架空

  要知道,他的这块穿宫令牌,还是他五哥出宫建府之后,用不上了,他额娘才收回来,他磨了他额娘宜妃两年多,才拿到手。

第085章 乌雅府

  这是舶来品,宫里头十四阿哥没看有,所以买了两支图个新鲜。

  还有给几位没有出宫的哥哥弟弟们买的小玩意儿,包括姐妹们在内,他倒是一个都没落下。

  然后得到了满宫上下的喜欢!

  这趟出去的很值得,十四阿哥美滋滋的想着,下次去的话,还要吃炒肝!

  等到他下次再出去的时候,都已经快要小年了,不过这次他出宫,带了一些东西,人参燕窝的不少,还有进贡来的海参,一些绫罗绸缎,光是点心盒子他就带了十个之多,都是宫里头的点心。

  出宫之后,五辆马车就直奔内城的烧酒胡同而去。

  这次出行人不少,十四阿哥却谁都没告诉他要去哪儿。

  一直到出了宫门,他才跟伍德说目的地,伍德想了想:“这个地方奴才知道,但是没去过。”

  “就去那里,烧酒胡同第二个门!”十四阿哥一直记得这个地址。

  烧酒胡同很快就找到了,这里住着的都是旗人,胡同地方也够大,一共有二十几家人在这里住着,都是满人,所以这里的气氛很活跃,女子也能出门熘达熘达,去隔壁的市场买些东西,逛逛街什么的,所以这条胡同的路很宽敞,车子进进出出的并不妨碍什么。

  但也都是普通的旗人家。

  有一家比较例外,那就是第二个门的乌雅家,他们家出了一个德妃娘娘,虽然一入宫门深似海,但是德妃成为皇妃之后,乌雅家就水涨船高了。

  宅子扩建,家里的赏赐也多了起来,门楣都换了,但是他们家却没有搬走,更没有得到其他的好待遇,依然是在下五旗里头,编制上依然要当侍卫,在内务府干活儿。

  抬旗,指清朝旗人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

  这个制度是在雍正朝开始的,因为雍正的亲生额娘乌雅氏的出身。

  八旗制度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后来满族起兵成立后金,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

  当时还是明朝的万历年间,万历四十一年的事情。

  清朝建立后,又因为皇权不集中的关系,内部争斗不断,主弱臣强,于是又开始了有了划分,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为上三旗,直属皇帝,其余五旗为下五旗。

  康熙朝后,雍正帝上位,因为母家身份是包衣奴才出身,这在满族老一辈的眼里,就是奴才秧子,提不起来,说不出口。

  于是雍正帝就给自己的母家从乌雅氏一族所在的镶蓝旗里划出来,并入到镶黄旗里,由此规定,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至贵妃及其母家在下五旗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即抬旗。

  所以说,乌雅家依然是包衣奴才的身份,依然是在下五旗的编制里头。

  十四阿哥想了一路这个关系,才搞明白,为什么那些人,一定要送女入宫,哪怕是当宫女,也在所不惜。

  古有杨玉环,让大唐百姓“不重生男重生女”,今天也有旗人为了一飞冲天,送女入宫博一场富贵荣华。

  再想一想佟佳氏一族,就明白了,这投资小,回报大啊!

  何况失败了,只不过是损失一个女儿,要是成功了,那可是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十四阿哥不仅瘪嘴,看来旗人家养个女孩子不容易,但是要能得了贵人的喜欢,那也是天大的幸事。

  车子晃晃悠悠的到了地方,驾驶进了胡同,到了第二个门口停下了。

  乌雅家并非什么大户人家,虽然有德妃的面子在,但是他们家依然小心谨慎的很,门口也没有看门的在外面支应,平时就是大门紧闭的样子。

  十四阿哥没叫人去拍门,而是自己下了车,看了一眼乌雅家的大门。

  乌雅府前的广梁大门很气派,这种古代建筑宅门,是四合院宅门的一种,属于屋宇式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虽然乌雅家现在当家的品级不高,按理来说用不了这样的大门,但是谁让乌雅家出了个德妃呢!

  门口的匾额上写着“乌雅府”三个字。

  根据清朝的等级制度,只有亲王一级的住宅才能称为王府,而郡王,国公一级只能称为府,朝廷官员和有钱人家的住宅称为宅,第,第偏重于朝廷较高级的官员,其他百姓的住宅只能称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