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风景,令很多京城的文人墨客经常到此游玩唱和,留下了大量称述此地风光之美的诗文。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用“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诗句来吟颂西郊山水。
一代文豪曹雪芹的祖父曾忘情地写下“雁被西风驱谴,人被西山留恋”的佳句。
而畅春园,则是清朝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归来后启建的避暑之地。
畅春园南北长约千米左右,东西宽约六百米以上,占地六十多公顷。
设园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
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
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
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
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
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
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
不过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康熙没有让人去掉,反而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
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
因为是康熙皇帝给自己建的一座“避喧听政”的园林,故而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因为“避喧听政,雅园幽居”么。
小十四的记忆里,只有残缺不全的两座琉璃山门,那已经是十分漂亮了,但是真正看到这座举世闻名的林园之后,他突然喃喃自语:“我终于知道,那帮土匪强盗,为啥会那样的疯狂了!”
这么漂亮的园子,说是人间仙境也不为过。
那群土鳖懂个屁啊,恐怕那个时候连夜壶都会被当做宝贝抢回去。
德妃来了畅春园,被安排在了蕊珠院,这是一个精致小巧的院落,比不得皇城的永和宫端庄大气,这里的院落不大,但同样是雕梁画栋,不过蕊珠院周围是一个很大的花圃,将整个院子围在中间,种植的花木十分繁盛,虽然现在才开春儿,但是已经有花朵开了,青翠色之中有那么一二颜色,果然像是缀在花朵里的花蕊一般。
而小十三小十四则是跟着四阿哥,去了承露轩居住,并且要去讨源书屋读书。
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康熙年间由曹寅主持修建。
西花园的承露轩建在西园墙附近土山的松林间,轩旁建有仙人承露台,台上有用盘承露的铜铸仙人。
“仙人承露”是怎么回事呢?
据《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汉武帝用铜筑造高二十丈的仙人承露盘,收集露水,调和玉屑服用,以求长生。
西花园中的承露台不再为求仙服药而建,只是园林小品。
也就是一处风景而已。
不过承露轩建的不错。
“轩”在古代就是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的意思。
所以承露轩是在西花园这边的一处松林里的高台之上,呈“品”字形的三间小院儿。
每一间院子的规制是一样的,都是正房五间,东西厢房三间。
后头还有七间后罩房,是给伺候的人住着的地方。
前头的院子,自然是给四阿哥住着,十三阿哥住在了东院,他住在了西院。
五间正房,一进门就是正堂,东边是个套间,东外间是个休憩的地方,东内间是卧房。
西边的内外间打通了,布置成一个大书房,不论是读书还是会客都很方便。
而且,说实话,在这里,客人也都是尊贵的,没有外来人,倒也勉强够用。
再说了,这里主要是读书的地方,而不是给他们享受的地方,这一点,康熙皇帝说的很清楚,就连皇太子的无逸斋亦是如此。
清朝的皇子在别的地方都是享受,唯有教育这一块,太苦逼了!
不过到了园子里当然舒服,四四方方的紫禁城虽然威严,却条条框框太多了,也怪不得清朝的皇帝都爱住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