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皇子阿哥,万岁爷都给了差事,但是能离京的可没几个。
其中,十二皇子代万岁爷巡幸盛京,祭拜陵寝,算是能离京的一个。
十四皇子坐镇广州,具体干什么,恐怕没人知道,但是能给万岁爷分忧,离京那么远,权利那么大,足可见万岁爷的宠信程度。
其他的皇子却都在京中办差,雍亲王更是带着十三挨着部的轮换,这个月在工部,下个月就有可能是户部,甚至是礼部,兵部和礼部等等。
敏嫔根本没有起什么心思,十三上次掉进了泥里头,好不容易挣扎出来了,可不能再掉进去了,跟着他四哥好好地办差就行了。
“是,他能给万岁爷分忧,是好事儿。”德妃看着信纸上的字迹,心里妥帖的很,因为德妃是包衣的宫女出身,小时候在家只认得几个字,并不会什么之乎者也、子曰诗云。
更不可能读什么高深的书籍,至今为止爱看的也只是一些佛经,《列女传》之类的女子读物。
所以十四给她写信,都是写的大白话,通俗易懂。
这是十四的贴心之处。
德妃看着信纸,心里却起了别的心思,万岁爷如此看重十四,太子爷虽然复立却没乐曾经的权柄,那是不是可以说,万岁爷心里意属的储君,其实另有人选?
太子至今为止,还是御前行走,没有领任何一样差事;大阿哥还在圈禁当中,就连大阿哥的三女儿扶蒙,都是随便定了个台吉就完事了。
送嫁的人,万岁爷选了五皇子,恒亲王亲自去。
诚亲王,已经不足为虑了,自从他说是大皇子镇魇了二皇子开始,他其实就失去了竞争储君的资格。
一个皇帝不该信奉那些无稽之谈。
何况他一个自诩读书人的皇子了。
一这么想,德妃就忍不住有一个惊悚又让她兴奋的猜测……。
第211章 京中来人?
就在这个时候,康熙来了。
德妃跟敏嫔见驾请安,蹲福之后,敏嫔就很有眼力见儿的告辞离开了。
给康熙和德妃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十四给你写信了?”敏嫔走了,康熙跟德妃就不客气了:“他写了些什么?”
德妃一听就笑的非常慈爱:“他能跟臣妾说什么啊?就说那里很好,吃的喝的都不错,还说他有了个果园子,还能吃到便宜又新鲜的海产,倒是给臣妾开了一张海产的方子,问臣妾要不要?他给臣妾送回来一些。”
康熙听了就笑了:“拿来朕看看。”
德妃毫不犹豫的就把十四的信拿了出来,交给了康熙,反正里头并没有什么怕人知道的秘密。
就算是有,康熙要了,她也得给啊!
康熙打开看了一眼,果然,都是报喜不报忧,跟写给自己的信件不同,十四对德妃这个额娘也是关心备至,只是说一些那里的有趣事情。
康熙满意了。
在德妃这里用了晚膳,不过他难得的去了敏嫔那里过夜。
十四爷的信写给了很多人,很多人也都接到了十四爷的信件,其中四爷的最厚,因为跟四爷说的事情更多一些。
其中还夹杂了年羹尧给年氏的信。
干清宫养心殿的内侍们出宫给人送信的事情,是瞒不住人的,太子爷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此事。
他身边的几个谋臣都觉得,会有一封给太子爷的,结果并没有。
其中一位谋臣就有些激动了:“雍亲王跟恂亲王可是亲兄弟,当初雍亲王保了太子爷,如今怎么恂亲王跟太子爷不亲呢?”
太子爷自己也很不是滋味:“十四跟我们几个年长的都不亲。”
除了按例来送钱财,平时连个事儿都不通气,这次十四没在京中,来送分成和红利的人就改了,改成了两个更小的弟弟,谁能给他们气受?
这俩人每天都能见到皇阿玛,十八又是个闹事的家伙。
“太子爷,这样不行啊,钱不够花,如今朝臣们又不能动用国库的银子,雍亲王那边管得太严了。”
几个谋臣都是出自各大家族,太子爷废立了一次,他们觉得没有第二次了。
故而赶紧的围了上来,正好太子爷手上的人被康熙清洗的差不多了,他就又换了一批支持者。
不过不少都跟老一辈的支持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是大家族的关系网太大了,不管太子爷怎么挣扎,都无法挣开这张网。
康熙清洗他身边的势力,何尝不是想让他跳出来?可是太子不懂这个内情,白白浪费了康熙给他创造的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