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四的奋斗史_作者:初吻江湖(674)

2021-10-07 初吻江湖 架空

  哪怕是同样为蒙古八旗的兵丁也不行,何况他上头还有藏人在。

  他能成事,也有藏人的影子。

  只是如今这形势不同以往,满族比汉族人的身体更为强壮一些,马背上的民族,不止是他们,还有满人。

  而满人跟汉人用文官管理军中不同,明朝末年那会儿不行,都是文官和太监管理武将,那能有战斗力吗?

  可是现在不同了,满人注重军功,打仗的时候,兵丁们也勇于拼搏,更关键的是,他们打仗用了新的手段。

  火器的打击对他们来说,太大了。

  一炮弹过去,爆炸范围,轰隆的惊雷一样的动静,不止是人害怕,马也害怕啊。

  被火器伤了的人,就算是活着下了战场,也因为伤口的关系,最后也死了。

  最主要的是,对方头两次打仗,不留俘虏的狠厉,就把他们吓着了,后来倒是留了俘虏,可是让俘虏干活,还给饭吃,不虐待。

  搞到最后,那些俘虏都成了蒙古八旗的壮劳力了。

  这不成了拿自己部族的壮丁,补充其他蒙古部落人口了么。

  人口最重要,没了人口,都成光杆亲王了,谁伺候他们,为他们征战沙场啊?

  部族人口都要打没了,他还打个屁啊!

  现在十四爷开出来条件,他想不答应,也不行。

  因为清军太厉害了,他没能力与之抗衡,以前了解的清军,跟现在的不一样。

  所以他打仗才吃了个大亏,现在不得不低头。

  年羹尧在罗卜藏丹津投降的时候,搜罗兵丁,带着人占了青海全境。

  等到十四爷到了打箭炉,罗卜藏丹津也到了这里。

  打箭炉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

  说打箭炉,没几个人知道,但是说它的汉字名字,肯定都知道,康定!

  康定系汉语名,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

  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简称炉城。

  是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之地。

  此地古为羌地,三国蜀汉称“打箭炉”,汉隶沈黎郡,隋为嘉良地,唐县境东北部为中川、会野等羁縻州,属雅州,属吐蕃。

  元置宣抚司,宋明继之,崇祯十二年,固始汗在木雅设置营官。

  康熙四十二年,清军平定木雅营官昌侧集烈之乱后,复设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简称“明正土司”)。

  康定市境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大雪山中段的海子山、折多山、贡嘎山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将其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为高山峡谷,由于地貌气候复杂多样,康定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曾经是罗卜藏丹津的大后方,如今,这里已经是清军的地盘,罗卜藏丹津已经撤出了打箭炉,在打箭炉玉龙溪草原那里暂时安营扎寨。

  而罗卜藏丹津,来拜见十四爷了。

  虽然都是亲王,但是一个部族的亲王,怎么能跟大清的亲王相提并论?

  何况十四爷可是大清皇帝的亲儿子,双俸亲王,只是没想到恂亲王如此年轻。

  虽然十四爷穿着隆重的亲王常服,以示隆重,但是他年纪实在是年轻,又爱臭美,不肯留胡子,还隔三差五的用点牛奶洗脸……这面嫩的很!

  十四爷在这里就是个吉祥物,年羹尧把他伺候的可好了,别说用牛奶洗脸,就是用牛奶洗澡,也不是不可以。

  白白嫩嫩的十四爷,年羹尧最稀罕了。

  反观罗卜藏丹津这个家伙。

  大概是生活环境的关系,他明明三十来岁,却看起来像是四十多的样子,挺着个肚子,穿着一身华丽的蒙古亲王袍子。

  只是蒙古的袍子也分不同的类型,他现在穿着的是青海这边的蒙古袍子。

  “和硕特”系蒙古语,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

  和硕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中外史籍大都认为,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

  和硕特蒙古族服饰是阿拉善蒙古族最具有代表的传统服饰之一。

  和硕特蒙古袍非常美,美在千姿百态的服饰款式及丰富而又搭配恰当的色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