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面临的,只会是天下百姓的反噬。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我们就该死?”
终于,有人愤怒地点燃第一把火。
“干了!老子死也要当个饱死鬼!”
荒芜的大地之上,一群骨瘦如柴、形同骷髅的百姓挣扎着爬起来,他们像是一群麻木的丧尸,在求生的本能欲望与无尽愤怒的驱使之下,冲向了最近的一座城池。
城中,有富贵无边的朱家藩王,有田连阡陌的豪强大户,更有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波压榨民力来镇压义军收效极佳。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下,起义军如遭狂风暴雨洗礼,纷纷陷入低谷——李自成在洪承畴的追击中狼狈挣扎,不得不败走山中,此后两年销声匿迹,再不曾掀起风浪;另外两位声名赫赫的义军首领张献忠与罗汝才,则选择了接受招安。】
分明是朝廷大占优势、起义军陷入低谷,历朝历代大明天子的脸色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阴沉,一时间,大明所在的诸多平行时空,整个朝堂的气氛一片窒息。
汉文帝刘恒默默摇头,精准点评崇祯的一番操作:“饮鸩止渴,自取灭亡!”
大明朝廷看似大获全胜,其实却是不计代价压榨民力,用断送未来的方式赢取现在。即便起义军一时被镇压下去,却迟早有卷土重来的一日。即便旧的起义军统统被消灭,也总会有新的起义军揭竿而起。
只因朝廷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民心。
“灾年不减赋,反而加赋,朕闻所未闻!”
不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作为一位文治顶尖的帝王,打仗他不在行,治理天下收揽民心却是他的强项。
站在天子的角度,汉文帝刘恒默默思索大明的前路:“当务之急是安抚民心。”
——倘若朱由检能趁此时机颁布一系列利民政策,譬如兴修水利、减赋、赈济灾民、鼓励屯田等等,或许能令招安的流寇化戈为犁、家破人亡的百姓安居乐业。
可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持。
大明国库,还有钱吗???
想到水镜中一晃而过的那些生活奢靡的王公贵族、田园阡陌的官绅大户,看似温和的汉文帝刘恒眼中划过一抹冷色。
他不禁联想到自家大汉:似乎又有一批养肥的地主豪强该宰了?
嗯,马上就宰。
【按理说来,义军已经逃得逃、降得降,接下来朝廷就该安抚百姓,发展民生,如此不仅能让招降的流寇重新变回顺民,也能杜绝民不聊生、揭竿而起之事再有。】
【崇祯却没有这样做。】
【这些年来,后金时不时就来打秋风,朝廷每次出兵都要一笔军饷;况且以大明的现状,天下的流寇从来就剿不完。就说投降的张献忠与罗汝才,便一直保持着独立性,始终不曾解除武装,默默屯田养兵,怎么看都不像是安心归顺……放眼望去,朝廷处处都要花钱,这钱又从哪里出?】
【思来想去,也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
【是以,大明天子朱由检直接将崇祯十年圣旨中对百姓的承诺“暂累吾民一年”忘得一干二净。一年又一年,剿饷延期,变成了定例。不仅如此,他犹嫌不足,再度加赋,即明末三饷的最后一饷——练饷。】
“练饷”一出,跳脚痛骂的朱元璋都陷入了沉默。他突然觉得无能狂怒毫无意义。
这一次又一次加赋,除了让他意识到大明国库究竟有多么空虚,以至于天子也只能饮鸩止渴、搜刮百姓,同样让他意识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究竟有多么无能,以至于唯一的搞钱手段就是饮鸩止渴、搜刮百姓。
不管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想不到“宰大户”,还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做不到“宰大户”,都只能说明他这个大明天子完全不合格。
既然国势已经如此,皇帝又无能至斯,大明灭亡已是必然,他的愤怒岂不是枉然?
而镜中人对朱由检的态度亦充满了讽刺。
尽管他摆出了励精图治的态度,但造就的结果却是民不聊生、国势日穷,尽管他嘴上怜悯百姓,加赋却是毫不客气。这样的一位天子,又教人如何欣赏得来?
崇祯皇帝朱由检本人呆坐在皇位上。
他一身打满补丁的龙袍,鬓发染着霜白,年纪轻轻已然早衰:“是朕错了吗?”
镜中映照出的画面就是最好的回答。
大地之上,是行尸走肉般的百姓,他们麻木而空洞的目光透过水镜与朱由检的目光撞在一起,竟让他情不自禁低下了头。
他不敢再看,耳边却传来生民哀嚎。
无数的咒骂与哀嚎中,镜中旁白念道:
【崇祯十二年六月,朱由检正式下旨,加派练饷七百三十多万两。】
【练饷一出,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就连“崇祯”之号,都变成了“重征”。】
【而这一切,崇祯皇帝却看不到。】
【他倒是轻松,动动嘴皮子就搂了几百万,何尝想过这每一分每一厘都是从穷苦百姓的口粮里抠出来的?在这大灾连年的岁月,每一次加赋,朝廷收走的何止是钱?分明还有千千万万百姓的性命!】
【这样的操作,不亚于官逼民反。】
【于是,当张献忠和罗汝才再举义旗,振臂一呼,八方响应,便不足为奇。】
【天下人的反应向大明朝廷宣告:】
【——天命人心,俱已转移!】
第141章 谷城举义
辽饷、剿饷,加练饷,得有上千万白银,便是太平年代,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更何况是灾荒不断、兵祸连连的明末时期?
崇祯十二年,崇祯皇帝朱由检正要颁布圣旨征收练饷,此时只觉下笔如有千斤重。
到最后,他终究还是落了笔。
“是朕对不起大明百姓……”
朱由检唯有苦笑,又觉得满心委屈。
这皇帝的位置不好坐啊……
就在大半年前,清军又一次入关,在中原掀起一场大劫。连帝师孙承宗、名将卢象升都壮烈殉国!而清军入关五个月,转掠两千里,共败明军五十七阵,燕京、大同、山东西部……无数州县沦陷,济南府城更是惨遭焚劫,内外积尸达13万具!
至于宗亲被俘、百姓为奴、银钱被掠数以百万计……更是清军入关的常态了。
一念至此,朱由检又是悲愤又是无奈。
“国库没有钱,要如何抵抗建奴?建奴焚掠千里,遭难的不还是大明百姓?”
“重征重征?朕的苦楚有谁知晓?”
恰逢镜中画面一转,聚焦在皇宫中的朱由检身上,平淡的女声仿佛在替他辩白——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国势日穷,令少年登基的大明天子朱由检早生华发。】
伴随着旁白,一幕幕画面在镜中浮现。
仿佛有一只眼睛在苍天之上俯瞰大地,自上而下俯望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
首先是千里荒野,白骨皑皑。破落的村庄之中,大片田地荒芜,人迹可谓寥寥。
镜头像是一只无形的大鸟掠过村寨上空,转而出现在山林之上。
只见深山之中,一个个瘦骨嶙峋的人争先恐后采摘蓬草,在电影快进般的剪辑下,所有的蓬草很快就被采摘干净,于是他们开始剥树皮,没过多久,所有的树都变得光秃秃,饿极了的人又开始挖石块,石块下肚没过几日,他们就统统挺着饱胀的肚子倒在了地上。
镜头定格在他们死不瞑目的眼睛里。
历朝历代平行时空,感同身受的百姓都不禁潸然泪下,经历过灾荒年月的人分享起过往的故事:“俺娘就是这么没的……”
婴儿的啼哭声骤然响起,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他们抬眼看去,只见山林已然消失,镜头出现在一处粪场的上空。
此时天蒙蒙亮,三三两两的弃婴在粪场中啼哭嚎啕,有的还在呼喊父母,有的已经开始进食粪土……当镜头中月落日升,新的一天出现,昨日的弃婴已经失去生息,又有新的弃婴出现,重复着与前者相似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