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137)

2025-08-10 评论

  但,要让他承认白波贼的觉悟比他高,要让他承认什么识字艰难,那是绝无可能。

  他振振有词地应和着徐晃的话,“不错,都是董卓的错!”

  他决定了,从今日开始,他学一个字,就骂一声董卓!

 

 

第63章 

  张燕说干就干。

  白日里,他们要负责洛阳的火场清扫、屋舍修建,还要赶在春日到来前,在洛阳远郊建立军屯,做些垦地开荒的事情,到了傍晚,陆续回到南郭的军营中时,张燕便领着几个军中头目聚在了一处,开始了识字的大任务。

  他还模仿着徐晃的样子,打了个用于识字的沙盘,用腰间别着的短刀削出了几支“笔”,用来在当中写写画画。

  ……

  “这不对吧?”刘秉抬头望向了一脸赧然的张燕。

  虽说,他少有见到张燕是这等表现,但该问的问题还是要问的。

  他前几日和荀攸一起,往谷城走了一趟,向前线驻扎的士卒犒军鼓劲,顺便提醒留守洛阳西面的士卒,一定要谨防董卓兵马自函谷关越界向东,来找洛阳的麻烦。

  回来便听闻,因他那份劝学书,近来军中风气大有改变,就连此前谈起识字就色变的张燕也不例外。

  刘秉来了兴趣,就让人给张燕等人分发了竹片和笔墨,让他们将近来学会的字全写在上面。

  然后,他就发现问题了。

  字的美丑还在其次,反正刘秉自己的毛笔字也算不上好看,更不能要求这些识字不久的人就能用握刀的熟练度来握笔。

  但是,但是……

  刘秉无奈地把手中的几枚竹片全举到了张燕的面前:“其他的字不见得会几个,还有把汉都写错的,怎么一个个都会写董卓两个字!是要董卓见了,都惊叹你们习字很快吗?”

  这是什么恨比爱长久啊!!

  这“董”字的笔画,对于刚识字的人来说又不少,怎么就一跃居上,成了首选了。

  张燕忙道:“陛下,这个……我可以解释。”

  “解释什么?”刘秉把竹片搁在了一边,“为了每日在军中宣扬必胜董卓之心,你们在识字的沙盘上各写一次董卓,然后往上面踩几脚是吗?幸好你们不用对此恶贼用敬称,不然我都怕你们还学会了仲颖两个字!”

  张燕咳嗽了一声:“那不止……我们还拿刀砍了。”

  刘秉简直想要叹气。“我劝你们习字,只是为了这样振奋军心吗?”

  说实话,在让荀攸帮他颁布这道劝学的诏令时,他有一部分的想法是,借着张燕孙轻等人识字的机会,他也能名正言顺地多学点东西。

  毕竟,不能光靠着中国人骨子里的本事,去辨认那些繁体字。

  但在诏令正式下达的时候,他又忽然觉得,这可能是他的“灵机一动”里最有价值的想法之一。它太重要了。

  比起看到天下贤才尽数因为一份帝王的求贤令,来到他的面前,如洛阳百姓一般的“黔首”,仍旧只能因帝王将相的交手而接受命运,他更希望看到,随着招贤令向寒门发出“唯才是举”信号的同时,连带着那些连“寒门”都算不上的人,也能走出启蒙的第一步。

  虽然他现在是“皇帝”,是天下第一人,但他还是常常觉得这里没什么归宿感,只是被迫在向前走。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的九年义务教育,可这样的概念,在这个时代,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就像此刻,张燕一边被人说动要习字,却还完全不明白,识字对他来说到底代表着什么。

  他只是没来由的,因为陛下眼中表露出的失望一愣。

  “陛下,我……”

  “你跟我来。”刘秉起身,示意张燕跟上来。

  此刻正值日暮,军中士卒都已陆续归营,也就有不少人都瞧见了,张将军低垂着脑袋,像只鹌鹑一般跟在陛下的后面,仿佛是遭到了什么训斥。

  众士卒纷纷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这是怎么了?”

  “张将军最近应该没犯什么错吧。”

  “他又去抢富户了?这洛阳也没剩……”

  说话的人立刻挨了一下瞪眼。“瞎说什么呢!少在这里胡言乱语。”

  孙轻把人往边一推,快步向着陛下和张燕的方向追去,就见二人停在了那块沙盘面前。

  刘秉将手一伸:“笔呢?”

  “去取陛下——”

  “取你的笔来。”

  张燕从一旁取来了一根一头削尖的树枝,递到了刘秉的手中。见陛下望着沙盘中并未抹去的字迹怔怔出神了一阵,他也未敢打扰。忽听陛下又叹了一口气,半弓下了身子,在沙盘上快速落笔。

  “我希望你们识字启蒙,是希望你们知汉字,识道义,明礼教,不是只想让你们知道敌人的名字怎么写。若是这道理并不好懂的话,那么换一种方式。”

  刘秉回头,看向了张燕:“你还记得,朕误被你们所抓后的第二日,你上来便说起的话吗?”

  说起的话?

  张燕自觉自己没有那么好的记性,努力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我向陛下介绍自己的身份?说是迫于河北天灾人祸,无法活命,于是响应大贤良师的号召起兵……”

  他的声音,一点点低了下去,甚至有些许尴尬。

  这话吧,和一个当时还没确定身份是皇帝的人讲起,还算正常,是要看看对方的表现来做个判断。在陛下面前又提一次反贼的身份,未免有些尴尬了。

  偏偏陛下一点没觉得此问有什么问题,还紧追着问出了第二个问题:“何为人祸?”

  张燕咬了咬牙,想到陛下先前所做的种种,明知这话说来悖逆,终究还是说出了口:“黄巾起事前,正值先帝在位期间的第四次大疫,朝廷……朝廷却在几年前的那次大疫开始,就再无赈灾施药之举,只能靠着大贤良师的符水医病,但就算如此,还是死了好多人。”

  朝廷不仅无为,竟还加征田税,卖官鬻爵,极尽敛财之举,他们凭什么不能在张角的带领下揭竿而起呢!

  “所以这就是你的怒火!”刘秉手中的“笔”指向了沙盘上的那个字,正是一个“火”字。

  “人为何要习字学文,就是当声音无法让更多人听见的时候,起码还能让它用另一种方式抒发出来,甚至是保留下来。”

  “你们先学董卓二字,意图让人人知道他是个恶徒,是因他纵火洛阳,累得百姓嚎啕流离,是不是也是类似的道理?”

  张燕点了一下头。

  这“火”字,可能还是广宗覆灭之时的火,是他们抵达洛阳之时被董卓留在此地的烧天烈火。

  比起“董卓”二字,他好像确实更容易记住这个字的写法。虽然这个字他之前就认识,但在陛下的这番话中,他已隐隐约约地想到了什么。

  又见刘秉往火字边上加了一个字。

  加的,是一个“禾”字。

  这是一个……

  “秋,古字为龝,又从火旁,为了便于使用,就去掉了这个龟字,只剩下了禾苗在秋阳中枯萎的秋。字形演绎历年常有。你觉得字形繁琐,不易记忆,其实那些早早识字的人也觉得,得让这些字由繁变简,变成直抒胸臆的媒介!”

  刘秉话说得振振有词,却在心中倍感庆幸,他在河东时借着太守府和卫觊的门路找了些书,其中就包括成书于七十年前的《说文解字》。又因宫变在秋日发生,专门找过这个字,记住了这一段演变,也成功地让张燕再度一愣。

  “字是人的心声,字形可由人而改,那又怎能只用它们来记住区区一个董卓?招贤令上,朕都懒得去细数董卓的过错,因为自朕到河东以来所见,都在告诉我,这天下不是少一个董卓就能转危为安的。”

  “好,你要用记住敌人的方式来识字是不是,那就记住这些——”

  刘秉头一次觉得,自己这皇帝当得像老师。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丛璧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沙雕 迪化流 三国 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