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顿时面露喜色,自上方离席而起,来到了赵云的面前。
刘备不知道为何,总觉得这个场面似曾相识。
只因陛下一时激动,便握住了赵云的双手:“子龙主动请缨,我又怎会不允。此事,便交托给你去办了。”
按照刘秉所想,这也确实是前去送“信”最合适的人选了!
赵云是冀州人,熟悉冀州的风土人情,又仪表堂堂,比起等闲的礼官不知出众几倍,更不至于和韩馥当场打起来,足以撑起他的颜面。
更妙的还是赵云的后半句话。他不仅打算接下这送信的任务,还要回家一趟,把相识的乡党都给拉上,以填充陛下讨贼的兵力。
这是何等的觉悟啊!
他要是拒绝这份好意,那他怕是要睡不安稳了。
刘秉想了想,还是又叮嘱道:“不过冀州局势复杂,既有韩馥这位州牧,和因乡党关系投奔冀州的汝颍士人,还有袁绍这位身份特殊的渤海太守,更有立场不明的冀州宗族,你此去,以告知韩馥、解救袁绍脱困为主,其他的事情能避则避。”
别说得太多,反而暴露了他的身份。
可这话听在赵云的耳中,却变成了另一种属于君主的体贴。
他连忙回道:“谨遵陛下之命。”
赵云既已决定出行冀州,便不敢耽搁,将自己在河东的一应运送职务,都挪交给了张辽,收拾完了行装后,带着数份誊抄的檄文踏上了旅途。
途经河内,他仍能听到,过往的河内百姓仍对陛下的这份檄文津津乐道,也在用着朴实的心思,揣测着陛下何时能够重返洛阳。
这些声音被冬日的冷风送至耳畔,却仿佛有着化冰的魔力,让赵云的嘴角慢慢浮现出了一缕笑容,也像是推着他这一行人向前,就连马蹄声也比先前轻快不少。
以至于这份天下间独一无二的檄文,竟是与兖州的那份前后脚抵达冀州州府,出现在了韩馥的面前。
也让他直接惊出了一身冷汗。
……
“本初!本初——”一名三十来岁的文士脚步匆匆,在被人开门迎入、越过门槛时,才终于想起了什么,伸手扶正了头上的发冠,稍稍整理了一番仪容,继续向着院中冲入。
一见到那主座上的袁绍,他连连说道:“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袁绍少见老友如此做派,起身迎道:“何事让你许子远如此高兴?”
许攸抚须而笑:“哈哈,我这几年间时运不济,你袁本初也是知道的,你到了渤海后,空有这太守的位置,却因韩馥的盯梢,无法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我都要担心是我拖累了你!现在总算是有了好消息,那你也得容许我高兴一番吧?”
“怎么说?”袁绍正色道,“他将那些探子全撤回去了?”
他这几日收到了袁术的来信,得知他这位兄长也从洛阳走脱了,回到了袁氏的老家汝南,正在想办法看看,能否与对方好好商议举事的细节,便少有留意冀州的情况,倒是让许攸比他的探子更快一步知道了冀州的变故。
不过许子远此人向来大胆,还交友广泛,明明大家是一并来的冀州,却好像已打通了不少门路,实是他袁绍的臂膀助力。他的消息,也就是袁绍的消息,何必区别呢?
许攸未曾察觉到,袁绍的心中还闪过了一些别的想法,见他满脸希冀,顿时合掌一拍,笑容更盛:“何止是把探子全撤回去了,我看啊,韩馥此人还要即刻来拜访你袁本初呢!”
“这是为何?”袁绍不解,“算算时日,兖州那边若按我请求来做,也该把东西送来冀州了,但就算是讨贼檄文送到,以韩文节的做派,至多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怎的还要亲自来拜访我?”
许攸回道:“因为这檄文,不是一份,而是两份!一份出自兖州东郡太守桥瑁之手,假借朝廷三公之名,正与你袁本初此前所需相对应,而另一份,却是出自逃亡在外的弘农王之手,在河东发布罪己诏,作为檄文发起号召,请求天下有识之士讨伐董卓!你袁本初聪明得很,不如分析分析,韩馥此刻是何想法?”
许攸简直要被韩馥的反应笑死了。听说那弘农王的信使抵达冀州州府,不卑不亢地上门送信,却一送就送了个惊天的消息,把那韩馥吓得够呛。偏偏那还是一份无人胆敢随便假冒的檄文,让韩馥都不敢怀疑它的真假。
曹操和桥瑁那边送去的檄文,韩馥说不定还有胆子将它忽略过去,弘农王的讨贼檄文,却是他万万不敢轻忽的。那毕竟是被董卓废黜的前一任皇帝啊!
韩馥向来没主意,要不然也不会限制袁绍的行动,唯恐他给冀州招惹来了麻烦,现在却只能连忙和袁绍重修旧好,希望这位名声在外的袁氏子弟为他拿个主意。
许攸怎能不说,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可他眼前看到的,却不是袁绍喜出望外,而是袁绍忽然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腕,甚至抓的有些用力,“你说什么?”
许攸:“我说……”
“弘农王在河东,写了一份讨贼檄文?还是一封罪己诏?”
见许攸点头,袁绍厉声断言:“不,这绝不可能!”
他向许攸解释道:“子远,你之前因被牵扯进密谋刺杀孝灵皇帝的案件中东奔西逃,四处藏匿,有数年不在京中,直到月前才与我重聚,所以你不知道那弘农王究竟是怎样的性情!但我敢说,他绝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
他是何进信赖有加的人,见过刘辩多次,早对这昔日的小皇帝有了一个评判。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的脾性和能力,也不是经历了一番刺激就能转变的。
“我还收到了兄长自汝南寄来的信件,在信中他也提及过弘农王的大略情况,不可能身在河东!”
所以这不是刘辩能做得出来,也不是他在董卓监管下有本事做成的事情!
许攸脸色微变:“那……那等韩馥来时,要怎么说?”
弘农王的这份檄文,远比兖州送来的那份,对他们有帮助啊!
若是否认了它的真实性,可能反而会让韩馥收回成命。
许攸的这份担心几乎写在了脸上,也让袁绍顿时意识到了这当中的问题。
他忽然咬牙,眉眼一沉,做出了决定:“不管了,是真是假,都先认下来,先争取到这个起兵的机会!反正,若能攻入洛阳,迟早会和写檄文的人有见面的机会!”
到了那个时候——
“届时水落石出,自有分晓!”
第46章 (含加更)
袁绍心中暗暗道,正如许攸所说,他如今处处受制,还不如借机生事,先拿到主动权再说。
许攸却不似袁绍这么乐观:“可您如今承认了这份天子檄文,等将来真发现其中有假,再要反悔,出言改口,就没那么容易了!”
可袁绍只犹豫了短短一瞬,便已重新给出了答案:“容易不容易的,也不全是由我说了算。若是我袁绍的分量不够,难道卢公他们的分量还不够吗!如今只做不知,借势而起,将来自有旁人先我一步争辩真伪。”
“许子远——”他目视着许攸,眼神凛冽,“你为名士典范,却多年颠沛,应当比我清楚,什么叫做时不我待!”
许攸怔住。
时不我待……
这一句话真是太戳人心窝子了。
袁绍忽然将手一松,迈开四方步向外走去:“来人,更衣!预备迎接州牧大驾!”
让他看看,如何从韩馥的嘴里,抢夺下一块肉来。
许攸送来的消息一点没错,韩馥因这前后脚抵达的檄文,不仅撤去了原本监视袁绍的人手,还亲自从冀州治所常山高邑赶来了渤海,与袁绍会面。
见袁绍衣冠端正,摆出了久候的阵仗,韩馥下车行来的时候,仿佛气势也矮了一截,便干脆顺着袁绍的迎接哀叹了两声,随同他一并走入了内堂。
许攸颇为好笑地看到,这两人并肩行去的背影中,这韩馥不似是袁绍的上级,反而只像是个寻常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