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100)

2025-08-11 评论

  这可是会传世的画,一定要画得好看一点啊!

  有闲心给爱马安排画画,李世民这时候已经把朝堂捋顺了,就像是修剪花木一样,把朝中的人事变成了自己最理想的样子。

  从尚书省的李靖和宇文士及,门下省的王珪,尚书省左右仆射房玄龄和杜如晦、六部尚书,都已经逐渐从武德年间的旧臣换成了昔日的秦王嫡系。

  安排官员的同时,李世民对于百姓也极度关注。

  他上台后,对于百姓的最中心执政思想就是——静。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要去打扰老百姓劳作耕种,让他们有地种,有活儿干,这样,国家才能有粮食。

  经年战乱使得唐朝初年人口凋敝,旧隋最盛时候有890万户,但唐朝初年却只有三百多万户人家,就这,还包括了唐朝建立后陆续从突厥各地带着家口回来的昔日逃民——隋末唐初中原一直打仗,他们为了躲避兵祸逃到突厥去了。

  这么点人,李世民为此发愁得不得了。

  没有人口,一切都是白说,但是,去哪儿弄人呢

  李盛正在陪着长孙皇后看书的时候见到了一脸愁相的李世民。

  长孙皇后接连生育,身体不太好,没办法,人家是真的有皇位需要继承,而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也需要更多的儿子来保证自己的政治地位——太上皇李渊可还活得好好的,还给他生了不少弟弟呢。

  长孙氏近两年来就感觉自己身体亏虚,春日里穿着夹衣也觉得有些寒意,但是安和殿这边的太阳到时候很好,她有时候来给李世民送点心,就也在后面的院子里晒一晒太阳。

  这边装置很全的,李世民经常在嘛,亭子边上有摇椅,上面披着一整张白狐皮,躺在上面,太阳暖洋洋地晒下来,在这五月春日里不一会儿就会有微微的汗意。

  李世民一来,李盛待了一会儿就走了,这俩人待在一起,几乎是李世民眉梢一扬,嘴角一拉,长孙氏都知道他为什么,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老夫老妻心领神会的爱意磁场,两人时不时就对视一眼随后一起笑起来,也没人给李盛翻译一下,这令单身数年的马马感到些许不适,有种被这俩人孤立的感觉,撤了撤了。

  在他往后面走的时候还听到李世民在说起最近从各边夷部族赎回来的汉民如何安置,李二凤想人口已经想疯了,把周边收拾利索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归还中原人口,另外还嘱咐长孙皇后召见命妇让她们多做点善事,务必要让归国的汉民感受到中原的温暖,施粥搭棚舍钱都行啊。

  他往后瞥了一眼——二凤正躺在摇椅上,长孙皇后跪坐在旁边伸出手给他按摩着太阳穴。

  李盛甩甩毛,扭头拒绝了这盆狗粮。

  说起来这些年给李盛拉郎配的也不少,但是,都是马啊!尽管都是些神骏无匹的良马,那也是马啊!李盛表示拒绝。

  吐蕃和大唐联姻后,还曾经向大唐求过神马后裔,为此,还给大唐上贡了一千五百匹良马,其中还有八十匹是特地挑出来献给神马的母马。

  李盛被吓到了——八十多个,后世他老妈给他安排相亲都没这么离谱啊,但是无论多少个,李盛都是毅然拒绝,每次二凤把新的小母马牵进来,李盛都是很凶地把人家赶走,后来二凤就放弃了。

  唐朝臣子们更是对此表示——这吐蕃的赞普做什么美梦呢!他们从跟随当年的秦王就开始盼着飒露紫的小马驹,现在连个影子都盼不到,那松赞干布现在也是瞎想!

  关于人口事,李盛两天后在安和殿看到房玄龄和杜如晦还在起草一份诏书——《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就是要鼓励结婚鼓励生子,还设定了奖励,另外把当地的人口繁衍纳入当地长官的绩效考核,嗯,看来古代就有KPI了。

  有了人,还要保住啊,李世民在各州设置医学博士,为百姓治病,毕竟久经丧乱,中原百姓的身体也受到了很多损伤。

  他改良了隋朝的义仓制度,在地方上设立正仓和常平仓。

  正仓是用来存放上缴的粮食,维持国家和地方管理的正常运转;

  而常平仓呢,就有点调控经济的作用了,在粮食价低的时候买入,不要造成谷贱伤农的情况,在粮食歉收的年份用常平仓里的粮食救济百姓低价卖出,避免有大户高价卖粮发国难财。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组织兴建了很多大型水利项目,用以灌溉农田,保证庄稼丰收。

  因为担心官员对百姓不好,所有的刺史都是他亲自拣选就任。

  李世民不但要求治下官员勤政,自己也是如此,勤于政务爱护百姓。

  当然了,二凤的性格是比较张扬热烈的,有时候他也想要点好东西,但是,他有一个好处——虚心接受劝谏。

  他想造些精巧的器物用于宫殿摆设,被朝臣怼——陛下应当勤俭;

  想去泰山封禅,被朝臣怼——陛下应当爱惜民力;

  贞观一朝,没有灭过国的将军不是猛将;没有怼过皇帝的朝臣,也同样不是猛人。

  被怼惯了,后面的二凤自己都会劝自己了。

  他素来有气疾病,不宜在潮湿的环境中待着,于是就想修一个新宫殿,但是还没修,自己就先打了退堂鼓,觉得所费太多,于国于民负担太大,于是就此搁置了。

  皇帝陛下如此贤德,大臣们很欣慰啊,但是皇帝的身体还是很重要的,于是大臣们上书,宫中卑湿,请陛下营建一楼阁居住。

  但是李世民最后也没有建。

  在这样的治理下,大唐的民生恢复经济兴起,在十年间人口增长将近百分之二十,仅论人口,唐初比旧时文景之治还要更快。

  终贞观一朝,边夷平定,百姓安居,经济恢复,文教复兴,李世民把一个“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敝之余”的开局,终于变成了兴盛安定的的“贞观治世”。

 

 

第91章 

  贞观十二年,长孙皇后病重。

  或许是当年玄武门后飒露紫的显灵在政治站位上帮助了李世民很多,在李世民登基后,无论是在边夷征讨,还是在内政安抚上,都比真正的历史上要顺利一些。

  相应地,长孙皇后对丈夫的担忧也更少一些,相比历史上的贞观十年病逝,她的年华多停留了两年。

  但是尽管如此,当她重病在床无法起身的时候,她最小的女儿兕子也才不到三岁,幼儿还未长成,但是自己却再也看不到她长大了,这对任何一位母亲,都是巨大的痛苦。

  李世民每次见到病床上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妻子,和旁边守着母亲的小女儿,都心痛不已几欲落泪,这是他青梅竹马的结发之妻啊!

  他与观音婢少年相识,二十年来,从昔日唐国公的二公子,到秦王,再到皇帝,他们始终都站在一起。

  他上战场,观音婢在家操持家事,孝敬亲长抚育儿女;

  他与大哥和父亲之间矛盾重重,他不肯俯首,后妃多有毁谤,也是观音婢劳苦奔走,为他周旋;

  到了最后夺位,就在那最惊险的一夜,观音婢在秦王府大门口目送他走远的时候,手心里是握着毒药的,胜,自然是夫荣妻贵,若败,那便是生死相随。

  万幸,他最后登上了这个位置,登基后,他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封妻子为皇后,可见爱重。

  他们终于走到了顶端,但是,好日子才过了多久?观音婢便要离他而去了!

  李世民心情沉郁,每每处理完国事便守在妻子床前,他把能找到的医者全部都叫来,还下诏广施恩德为皇后祈福。

  但是,在贞观十二年的秋日早上,长孙皇后依靠在李世民怀里,她尽力握住丈夫的手,目光留恋地看过床前所有的孩子,目光久久地凝在小女儿稚嫩的面孔上,最终遗憾地闭上了双眼。

  贞观十二年秋九月庚寅,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

  李世民形销骨立,心神大伤,他把自己关在立政殿中,不肯吃东西。

  长孙无忌来劝,亲妹妹壮年崩逝,对于他也是锥心之痛,他强撑着精神来劝陛下振作,但李世民见了他却更加悲痛,泪水浸湿了衣袖。

  “无忌,当年你、我与观音婢策马长奔,跑累了就在河边扎鱼,观音婢还摘了河边柳树枝把鱼串起来挂在马鞍上带回去,少年时何等快慰,而今,却只有你我两人了啊!”说罢便泪如雨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置业 历史衍生 快穿 爽文 萌宠 团宠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