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就看着刚才还平静淡泊的老大哥一下子就有精神头了,感觉连脸上的皱纹里那都不是在京郊沾染上的沙尘了,而是慢慢的斗志。
王瓒双手捧着那颗珠子,向着皇城的方向深深拜下去:“皇上恩德,臣自当尽忠!”
于是雄赳赳气昂昂地上了马车走了。
李盛功成身退,最后看了一看张璁,跳上树枝跑了。
回了文华殿,朱厚熜已经上朝回来了,大猫咪往桌子上一躺,拍拍他的手——给我梳毛按摩!
黄锦上来要动手,李盛不乐意,就要朱厚熜亲自来——小爷我这两天跑来跑去的,爪垫都快跑出茧子来了,大早上跑了一趟京郊,五点去的,九点才回来,连早饭都没吃上,跑得一身灰,谁家给皇帝当猫还这么辛苦啊?!呜呜我都是为了你啊!
你当铲屎官的还不尽尽心?!
毛爪爪勾住朱厚熜的袍子不放,圆眼睛盯住他,朱厚熜看着,感觉昭昭怎么有点,嗯,怨气?
错觉吧,可能是这几天太忙了都没有跟昭昭亲近,猫咪不高兴了吧。
朱厚熜深感昭昭真是依赖我啊,于是放下手里的事儿,过来给自家猫梳毛。
“昭昭,你去哪儿野了?这一身的灰,还有枯树叶子,我这衣服刚上身。”
李盛回头怒瞪他——MD你居然还敢嫌弃,老子为了谁啊?!
朱厚熜的手臂被大尾巴抽了一下子,嘶——居然还有一点疼。
“好好好,不说了不说了,一会儿叫黄锦抱你去洗个澡,你就去前殿晒太阳吧。”
李盛眯起眼睛,舔舔嘴巴,他一会儿要去吃点东西,郭家拿来的鱼肉肉松真的很鲜甜啊!
在这之后,杨廷和自感朝廷上已经是铁板一块,更加感觉自己一方才是正道正统,他就是要上奏皇上,就是要让这位新君认了孝宗当父亲!
杨廷和带着众臣联合抗旨,高扬宗法礼教大旗,以首辅之尊,以朝臣之势,试图逼皇帝就范。
朱厚熜执意不肯,但可惜在朝中根基尚浅,手里没有合适的人,于是只能以奏章留中来拖延,而在暗地里,又怎么会不愤懑生气呢?
议礼之争陷入了僵局。
在这时,张璁发力了。
张璁虽然是新科进士,但实际上,已经是四十七岁了,他在武宗一朝七次落榜,但新君一登基,他就考上了,心头不免有些额外的触动——说不得,是上天注定要他张璁只做嘉靖一朝的臣子!
他本来就从心里觉得杨廷和等人的提议不合宜,王瓒因为他的缘故被赶出了北京,他心里有些愧疚,自己没出头,倒是连累了这位老大哥,本来就想着,自己也要表个态。
那日见了那枚金发晶的珠子,他更不怕了——只要皇帝心里明白,能知道他张璁,那他就敢往前冲!
他已经是四十七岁的人了,若是按资历一级一级地熬着,待致仕的时候也才是个小官罢了,但是,若是进了皇帝的眼,那就不一样了!
反复思量后,张璁冲了。
他十年来困于科举,自然是饱学之士,埋首经籍,熟知礼法,既然定了心思,就更加努力地拣选古籍,反复观摩,不久后,毅然上了《大礼疏》。
《大礼疏》开篇便由“大孝”“人情”立论,对于杨廷和一党的理论疏漏逐个击破。
张璁有备而来,尖锐地指出了护法派(杨廷和)在理论上的偏执拘蔽,在人情上的乖张荒谬,并提出了核心理论,也就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新君是“继统”而非“继嗣”。
人家继承的是老朱家的祖宗基业,这可不是武宗赏的,是论理伦序论法,名正言顺来的皇帝之位!
此《大礼疏》一上,杨廷和等便知棘手,但见此奏疏是由一个观政进士提出来,便更添一分不虞——这朝堂大事,轮得着你说话吗?!
于是,刚开始,这份奏疏便被拦截,并没有摆上朱厚熜的御案。
李盛窝在树杈上,看着下面走过的衣冠楚楚的大臣们,最前面是杨廷和,端的是权柄在握——说的是忠君爱国一片公心,若是真无私不惧,干嘛拦着这道奏章呢?
第120章
张璁把奏章递上去,却久久不见回响,自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必定是被拦下了。
既然已经被拦下了,说明阁臣们都已经见过了这道奏章,他已然见罪于杨廷和,既然如此,那他无论如何,也要想法子把这道奏章递到皇帝的案头!
他已经见弃于首辅文臣,若再不能得见于皇上,那才是两下里都完了!
好在,当时的礼部尚书是袁宗皋,他借着机会找上这位兴王府老臣,通过他,把奏章递了上去。
几经周折,张璁的《大礼疏》终于摆在了朱厚熜的案头上,他一见此书便欣喜不已,字字句句读得专心,看完一遍又一遍,旁边伺候的黄锦端着一盏绿豆沙不敢出声——皇上的脸都红了!时值酷暑,朱厚熜心情激动,脸上泛起红晕来,但他不说话,谁也不敢言声。
史料文论俱全,有理有据,兼顾情理,朱厚熜放下文书,才注意到自己手心里已经攥了一把细汗。
“此论一出,吾父子获全矣!”
《大礼疏》被送到内阁,传皇帝谕令:“此议遵礼仪甚合,尔曹何以误朕?”
杨廷和等人很惊讶,但过后却又不以为然:不过是一个刚中了进士的书生罢了,他懂个什么道统国体大事?!
这些人,只因为提出论点的人地位低,就全然否定,甚至,连回辨都没有。
就好像现代的辩论赛,对方辩友打出旗帜并提出了论据一二三四条,杨廷和却丝毫不理会,不辩解,或者说,他认为这种人还不配他辩解,于是一言而否。
但是,他不是裁判,而是另一方啊!
他这等行为,虽说口口声声是自认正道,但却没道理可讲,只凭地位差强压,无形中已经是藐视皇帝了——他非常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就是对的,甚至不屑于向皇帝解释为什么另一方不对。
这时候的朱厚熜还并不想跟内阁大臣们撕破脸,因此,在打出这张牌后,他又召见了杨廷和、蒋冕、毛纪三位重臣,赐坐赐茶,温言相交,语气诚恳道:“至亲莫若父母,朕受父母无极之恩,无以相报,今愿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祖母为寿康皇太后。”
随即把一手敕令交给杨廷和。
后世对朱厚熜一定要给父母上尊号是有异议的,但是李盛处在这个环境,才理解了小朱的决心。
到了这个时候,若是他这个皇帝退一步,那么,他将会失去收揽人才树立君威的最佳时机,已经有大臣为他出言了,王瓒为此获罪造贬谪,他要是退了,还在观望的人们会怎么想呢
是,他眼下确实是受制于人,但是,这一步退了,就没人敢投向他了,那他就永远无人可用,是接下去十数年的受制于人!
这不但是简单的尊号,这是他来到京城插旗的第一次亮相,这是政治博弈,是权利之争!
因此,他不但不能退,如今看到了支持者,他反而要更高调地发出信号——朕是铁了心的要干成这件事!谁要追随?来吧!
杨廷和这些人不知道他的心意吗?知道。
他们是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继统”的概念,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例子吗?——有很多侄子即位的,也有不少“皇伯考”的记载。
但是他们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其中,或许有一半,是真的为了大明皇室一脉道统,但是若说全是一片公心,那就是笑话了。
现在叫的最响的杨廷和,当年朱厚照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封大将军,当时有不少忠臣跪求死谏,他怎么没去跟着死谏呢?因为真的会死。
他们更是要借此压一压小皇帝。
当年孝宗在位,是文臣们最舒服的时候,谁不想要继续舒服着过日子呢?
但是,文臣舒服的前提是皇帝不舒服,朱厚熜虽然没接受过系统的继承人教育,但是他政治敏感度拉满!
他先是讲道理,而后动之以情,但是杨廷和表示老子我不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