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氏这一辈儿里有个年纪相当样貌出众品行上佳的嫡出女儿,这就是弘历的福分!
于是最后胤禛还是拍板了,察哈尔总管富察李荣保之女许婚皇四子弘历。
圣旨一下,最高兴的不是弘历,而是李荣保的夫人觉罗氏,自家姑娘终于有个着落了啊。
雍正七年的时候,胤禛就看中了这姑娘,但并未下旨,按着清朝这时候的律法,只要是在旗的姑娘家,除非是撂了牌子回家自行许嫁,否则不管你出身再显赫,也得等着皇家的令。
富察氏也不能私自把女儿许嫁,觉罗氏是宗室女,托了人去问,上边是个什么意思啊?
有人透出来口风,说万岁爷似乎是瞧中了你家姑娘当儿媳妇呢。
这自然是好事,眼看着大阿哥必定是将来的太子,下边嫁给哪个皇子都是稳稳当当的皇子福晋,平安富贵一辈子。
只是,眼下迟迟每个准信儿,急得人上火,若是平常人家,早就找上门去了,可偏偏是皇家。
于是只能这么耽搁着,耽搁了人家快两年,这才在雍正八年十月下旨许婚。
觉罗氏高兴地不得了,当即就给庙里捐了一大笔香油钱,还带着女儿上寺庙还愿。
对于胤禛这种拖了两年才下旨的行为,李盛很是无语,封建社会姑娘的好年岁就这么几年,还耽误人家。
果然,当皇帝的都太自我了!
李盛历任宿主都是皇帝,他对于这种事儿,也比较熟悉了,现代社会还有特权还有不公平呢,更遑论现在,皇家,就是最大的特权阶级。
铲屎官这事儿确实办得不地道啊!
得补偿人家点才好。
还是得元福出马啊!
于是,李盛正大光明地从皇帝的库房里叼了一对青玉雕成的同心结,瞅准富察氏去寺庙的时候,死拉活拽着弘历也去了,然后大摇大摆地跑到富察家的马车前面汪汪叫了两声把人家逼停,把弘历推过去了。
于是未婚小夫妻就隔着一道马车帘子说了会儿话,弘历当着富察氏夫人的面,把青玉如意同心结递过去,两人又寒暄一会儿,弘历就走了。
富察氏自然是高兴得很,额娘告诉她,那另一只青玉同心结,就在四阿哥的腰间系着呢。
四阿哥能有这份心,她心里安定了不少。
然后弘历就被苏培盛叫走了——胤禛知道了这件事,正好这会儿下午五点了,他歇息一会儿,听听儿子的八卦也挺有趣的。
李盛蹲在金鱼池前,听着里面胤禛盘问儿子的声音,无聊地拨拉了两下鱼池里的水草,果然,不分男女老少,无论古今中外,八卦,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天性啊!
还是去外面转一圈吧!
然后就被弘昼抓住了:“元福,你可不能偏心,我福晋也定下了,你也得去皇阿玛的库房里偷一件好东西给我!”
李盛当然不会缺了他的,都知道他是胤禛的宝贝狗子,他的意思,就被认为是皇帝的意思,他安抚富察氏却不理会弘昼的福晋吴扎库氏,那就会有人私底下揣度,是不是弘昼不得皇父宠爱?又或者,是有人对这桩婚事不满意?
但是一码归一码,李盛一爪子呼在他额头上:你小子会不会说话?嗯?我那是偷吗?我明明就是当着内库库房总管的面,光明正大拿的!甚至连装同心结的大荷包,都是他亲自给我找的!
弘昼第二天进宫见额娘,又碰见了元福在咸福宫里吃点心,于是又抱住大狗狗念叨了一遍。
李盛有点烦,当天下午就去库房,又找了一对同心结,这一对是黄玉的,也很好看。
旁边的库房总管都有经验了,早拿了一个石榴样子的大荷包在旁边等着,身后有个小太监,手里托盘上还有一溜荷包,什么双蝶牡丹、喜鹊登枝、富贵白头(一对白头翁鸟和牡丹花)、相思解语(相思雀和海棠花)......应有尽有,都是好意头的吉祥花样。
李盛一瞧,哎,这些荷包们都好好看啊!而且弘历他们兄弟七个,这也不能偏颇啊!
于是李盛又扒拉了扒拉,又多拿了几对。
一对黄玉,一对墨玉、一对白玉、一对糖玉、一对芙蓉色独山玉、一对天蓝色独山玉、一对紫色岫玉。
虽然大小颜色之地都各有不同,暗纹和盘结也不一样,但都是如意同心结的样式,李盛也有点奇怪,怎么正好有这么多等着他挑。
——这是今年贡品里最好的一批玉料,胤禛令内务府新制的。
等库房总管打包好后,李盛就带着人,拿着荷包去挨个发了,弘晖夫妻的、弘昀夫妻的、......,就连还没订婚的年氏两个儿子都有,还剩一个,李盛叼走藏起来,等着以后留给刘氏的儿子弘曕。
胤禛也知道元福拿了东西,但是元福经常拿东西,他已经习惯了,当时正在想事儿,苏培盛报上来,他不过一点头就算了,没往心里去。
直到皇后生日的时候,胤禛打算去内库给皇后乌拉那拉氏挑一对同心结当礼物,兴致勃勃地叫人把东西拿出来亲自挑,这才发现:怎么这质量这么差啊?就没个好的?他记得让人新做了好多呢。
库房总管顶着皇上怀疑的目光,上来就给跪了,满头大汗地把事情一说。
胤禛这才回想起来,那天见弘晖,他腰上系着的那个芙蓉色同心结,确实很眼熟啊!怪不得!原来是元福偷家!
第210章
雍正十年秋天,胤禛大病了一场。
先是胃口不开,不到两天就开始上吐下泻,随后低烧不断,不停地出虚汗,一件寝衣不到两个时辰就汗湿了,吃不下东西,吃什么吐什么,脸色苍白四肢无力,头部晕眩不能站立。
别说嫔妃们吓得不轻,李盛都吓了一大跳,这病情发展太快了,胤禛从第一次吐到躺床上起不来,也才几个时辰。
但他也没办法。
意外可以提前规避,突发疾病可以及时提醒,但是,胤禛这是积劳成疾,就算不是今天病,来日也免不了的。
登基十年,顶着满朝勋贵天下士绅的压力力行改革,严查贪腐朝堂换血填补亏空、西北青海边境战事一起,大军一开拔,在边关苦战的数万人就是一个巨大的烧钱机器,后勤补给、人员调动、哪个不用操心?
胤禛又是个操心的命,这几年岁数到了,也五十多了,本来就睡得少,每逢大事,又总是夜不安寝。
神经紧绷,心血亏耗,对身体也是巨大的损害。
这一场病,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二十天。
李盛哪儿也不去了,就整天趴在胤禛屋子里看着铲屎官。
好歹弘晖这几年也历练出来了,朝中的一般事务,也能处理了,胤禛也能放心养病。
皇后和嫔妃们派了班日夜看护,但这会儿的卧室都不是特别大,何况太医说病人屋内不能留太多人,以免空气污浊不利于养病,于是屋子里一般就只留一两个人在旁边看护,其他人在外面候着。
白天还好一点,病人脸色不好或是声音不对劲儿都能及时发现,夜里就麻烦了,胤禛现在睡觉,是一点光亮和声响都受不了,为了能让皇帝好好休养精神,所有的蜡烛都熄了,黑灯瞎火地什么也看不着。
这时候,元福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李盛夜里就趴在胤禛床边的脚踏上,胤禛夜里一醒,都不用出声,手从床边一垂下来,就能摸着一片毛毛,元福感觉到了,就爬起来看看,蹭蹭铲屎官的手心,出去叫人。
元福在旁边,还能时刻监察铲屎官体温,有时候晚上烧起来了病人自己都不知道,狗狗就已经悄咪咪地跑出去把太医拽进来了。
唯一的不好,就是困,虽说狗子需要的睡觉需求没有两脚兽那么多,但是这一天十二个时辰盯着,也是受不了了。
后来李盛就调整了一下自己的作息,白天有妃嫔皇子看护着,没什么问题,李盛就跑去后面的小书房睡觉,然后晚上过来上夜班。
过了五六天,胤禛情况好一些了,能吃点东西了,各宫的娘娘们就都开始炖各种补品送过来,就连还没什么名分的答应官女子们,都凑了钱请厨房炖了些药膳来,不管皇上能不能用上吧,咱得有这个意思尽这份儿心啊!
胤禛当然吃不了多少,他之前吐了好几天,这会儿只能吃些面食米粥汤品之类的,至于补品,也不能浪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