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323)

2025-08-11 评论

  不得不说这一招正打在了张汤七寸,他之所以得居高位不就是因为皇帝的信任吗?若是天子知道张汤居然敢这样随意泄露信息,一定会大怒。

  历史上的他们把这件事做成功了,张汤因此被逼自杀,但留了绝笔书信以死明志,随后这三人和庄青翟也因此事涉罪而死。

  但这一世,他们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当他们的人手趁着夜色去抓捕田信的时候,刚冠冕堂皇地念完抓捕令要动手,田家院子里灯光大亮,韩说带着人从堂屋里走出来,皮笑肉不笑地冲着后面摆摆手。

  不光没抓到田信,自己还被抓了!!!

  看着鹰扬卫亲自把人一个个捆起来塞上嘴,韩说打了个哈欠,冲着旁边:“行了吧,小祖宗?咱们能回去歇着了吧?”

  ——天知道他刚睡着就被大翅膀拍醒,顶着夜风出来上马的时候有多绝望嘛!

  大金雕从后面的柱子阴影里飞出来落在韩说肩膀上,蹭蹭他的侧脸,跟着鹰扬卫一起飞出去了。

  李盛实在是看不惯这种高层争斗拿小人物当刀子使的招数,田信不过是个商人,官场倾轧平白牵连到他身上,半夜被从自己家里抓走,被逼着去出面指认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何等惶恐,何等无辜?

  他落在未央宫的高墙上,看向庄青翟府上的方向,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件事中庄青翟有没有参与,但他直觉庄青翟也并非全然不知。

  反击可以,何必牵扯旁人呢?

  鹰扬卫出面,刘彻就必须亲自查问了,于是,三位丞相长史的阴谋还没成行就被戳破,而庄青翟也受到牵连被第二次免职。

  至于张汤,先前的鲁谒居之事确然属实,再加上庄青翟亲自面君陈情,道张汤实乃面忠心诈之人,为谋高位才指罪于自己,他自知才德不堪愧对陛下,可这样的人在陛下身边,他也实在是心中不安,故而冒死进谏。

  就算再欣赏张汤的才华,刘彻心里也不免有些被辜负的惆怅愤慨,不久后,张汤便从御史大夫的职位上远谪西北边城去做郡官了。

  丞相和御史大夫相继免官,朝中一时风平浪静。

  李盛看了一场官场斗争,看得心累,还不如去打仗痛快!

  但现在没仗可打了,李盛干脆去找刘据了。

  刘据现在十四岁,正跟着朝中大儒学《公羊春秋》和《谷粱》,但李盛总觉得刘据学得有点太好了,太伟光正了。

  刘彻是面上尊儒,实际上是为了中央集权,但刘据好像是真的推崇儒学啊!

  这不行啊,你老爹那哪儿是尊儒?那妥妥的外儒内法啊!

  得带着孩子出去接触一下阴暗面了!

  于是第二天刘彻就带着刘据去廷尉看卷宗了,负责人去找刘彻报告,刘彻得知是大金雕带着去的,只犹豫了片刻就拍板:“你们照常审案就是,让太子旁听。”

  毕竟是自小就被立为太子,母家有给力,刘据长到这么大还真是顺得不得了,刘彻宠着他,宫人捧着他,连朝中大臣们见了他,看起来一个个也都是端方有礼君子彬彬。

  说起来,刘据还真是有点太理想主义。

  在廷尉待了半月,刘据知道有人能为了家中财产逼死孤儿寡母,有人能为了两亩水田害死亲兄长,有人能为了色欲亲自把自己的义兄弟坑进牢狱......

  知道百姓艰难到为了一顿饭要终日劳苦,知道有些面上风清气朗的官吏为了贪腐朝廷治水筑墙的拨款,能拿人命去填钱窟窿......

  刘据自小被父皇教养,也知道人心叵测钱权动人心,可知道是一回事,在廷尉堂上看着那些人横眉张目面目可怖地嘶吼,涕泪交加地求饶,直面冲击,这种感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刘据去找亲亲父皇谈心了。

  刘彻跟儿子说了很久,也是他的疏忽,早该让太子多接触一些朝野间的世情。

  刘彻想了想,觉得可以让儿子出去游学一阵子,鲁地瑕丘人江公,善治《谷粱》,可以让太子从其为师,在长安附近游览,多派人跟着点应该也没事,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整天带着人出去打猎,据儿也可多了解一些民间风土人情农耕田事。

  刘据对于这件事还挺新奇,跟李盛说的时候还拿着一个墨狐皮的新袖筒给大金雕看。

  “阿曜你看,这就是上次你给父皇猎回来的那只玄狐,做两套袖筒,父皇给了我一套,还有灵芝制成的药丸,父皇也赐给了我一壶,父皇说,上次就是你见他大病一场后身子不好,才跑出去那么多天去给他找珍奇药材,怕父皇阻拦才不打招呼就去了,他担心了很久。”

  “我也担心了很久呢阿曜,你以后要是偷偷出去,跟我说一声好不好?我肯定不拦着你。”

  “不过这墨狐皮真好看,在太阳底下都泛着蓝光。”

  见阿曜不出声,刘据就抬头看看大金雕。

  旁边的李盛已经听呆了:不是,刘彻这么不要脸的嘛?!

 

 

第284章 

  元鼎三年,张骞病重,虽然有宫中的医者尽力救治,刘彻也赐下不少珍奇药材,但数十年间两次出使西域,奔波劳苦,还是积劳难医。

  博望侯张骞,在元鼎三年的夏日病逝了。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拘扣在匈奴数年,还是匈奴政变才逃回长安,在后面的几次征战中,张骞带领汉军寻到水草免受饥渴,功劳不小;第二次出使后又带回了西域各国的消息,还有乌孙良马。

  安平富贵的日子才不过了一年,就病重而死,想到此事,刘彻也颇为伤怀,亲口下令为这位博望侯加设祭典以彰其功。

  就在张骞病逝后三月,元鼎三年的秋日,张骞之前派去康居、大夏、安息等小国的使者都相继回到了长安,随着他们一同来到长安的,还有西域各国的使者。

  在公元前一百年这个时间段,大汉,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大国,听闻汉朝使者说起中原人物风华,这些人少地狭的小国自然是心向往之,各自派了使者带着各种新奇的特产来长安朝见。

  刘彻本就是喜欢摆场面的性格,这种万国来朝的荣耀感简直让他上头,于是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使者们与大汉的外交请求,并允许他们在长安内采买物产,将来也可以带着商队与汉朝贸易往来。

  可以说,自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开始,中原才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官方认可的外交关系。

  在此之前,西域各国与汉朝边境当然也有商业文化的交流,但在这种贸易往来有了官方的保护后,以长安为起点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才开始了一段最闪耀最繁荣的高光时段。

  在张骞之后,也有效仿当年的博望侯向天子上书请求出使,“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极力想说服天子,希望能像当年的张骞一样,带着巨量财物和成队的随从,以使者的名义出使西域。

  说得花团锦簇,但实际上,这些人只是为了一己私欲罢了,匈奴断绝,西域通达,他们根本不需要多少随从保护,而索要财物,也不是为了结交各国,而是为了去西域各国买卖物产以此牟利,甚至,以他们汉朝使者的身份,说不定还会在别国或者路上欺负小商人。

  这件事可以说是一本万利,朝廷派人保护着,出差经费官方报销而且极其丰厚,最重要的是,他们只要去外面溜一圈回来,完全可以说那些货物被抢劫了\用来交游他国使者了\在路上遗失了\遇上意外天灾毁掉了......反正没人知道真相。

  司马迁便对此事深恶痛绝,认为“此一等妄言无行之徒,无品无才,空耗民财”,不但没有像他们的前辈张骞那样真正交通各国,反而花费不菲。

  那为什么刘彻却都允准了,并且还在国库不太充实的情况下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财物产让他们去出使呢?

  这就是刘彻的锅了。

  刘彻这人吧,喜欢排场,太虚荣了,那些前去游说的人“极言见闻,以荡上心”,能有胆子有脑子谋划出使的人,这口才一定不错,给刘彻画画大饼,描绘一番西域各国对大汉俯首称臣万里朝贡的美妙情景,这傻子还真被忽悠了。

  对于这种情况,李盛的处理方式就略显粗暴,他直接蹲在未央宫大殿上,来一个,打一个!单纯地想出使,可以,想要点随从护卫,也可以,想要点资金支持,只要不过分,也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置业 历史衍生 快穿 爽文 萌宠 团宠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