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出行时的仪仗和兵将,不知道陛下允他多少人。
这边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那边出了岔子——太子府和齐王府两下里使劲儿,李渊耳根子软,又被说动了,令秦王出任的决定也似乎不是那么完美。
这件事令秦王府中人格外恼火。
“后妃中有人向陛下进言,说殿下当留在京师尽孝,又说秦王属下跋扈凶戾,去了地方说不定就要为祸百姓,又有张婕妤进言,说起昔日淮安王封地事宜,说殿下本就不把陛下的教令放在眼里,何况远离京师更是天高皇帝远。”
李世民看着手里从宫中传出来的信,气得一拳锤在桌面上,真是荒谬!
不过后妃而已,一无功绩二无贤名,竟然就这么诋毁自己!
更可恨的是,陛下还真听到耳朵里去了,他上次去拜见,陛下面色就淡淡的。
“殿下,齐王也多有谗言,说秦王府左右多有山东人氏,此去山东,殿下喜动颜色,必然不会再回返长安,陛下也很是不乐。”
李世民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再说,经此一事可以确定,陛下心思已经动摇,出任一事,多半是没可能了。
“太子竭力留下您在长安,肯定还有后招,我们要早作防备啊。”长孙无忌手心里放了一大捧剥好的核桃仁,正一个个地投喂飒露紫。
李盛吃了一个又一个,感觉有点渴了还伸出前蹄按住他的手让他先不要喂了,自己跑过去喝了水才回来继续。
回来后就看见他的核桃仁孤零零地被撇在了外面的石桌子上,方才还在这的几个人都不见了,他歪头一看,去了里面。
“既然知道太子不怀好意,那我我们就要准备起来,时局不稳,要先安定后方托底,明日让温大雅和张亮来见我。”
温大雅,是秦王府的谋士,授官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听这个官职就知道,是秦王府集体中的核心人才,他是武德四年投奔到秦王府中,很受重用。
张亮,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人才,受山东老乡引荐,在武德五年进入秦王府中,虽然来得晚,但李世民对他一向颇多青眼,初为秦王府车骑将军,后授怀州总管,封长平郡公,在一众学士、参军、侍郎中很扎眼。
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出身山东。
太子多加逼迫,连外任都要阻碍,李世民颇为忧虑,于是派温大雅赶赴洛阳主持大局,负责洛阳军政要务,主要目的是稳定山东地区的防务,以免太子和齐王从这边下手。
另外,李世民把手中的很多财物都交给张亮,让他去往山东,统领现有的军队,同时在山东招兵买马以备不时之需。
秦王出任之事,就这样萧寂下去,李世民知道了李渊的心意,没有再去探听,李渊自然也不会跟李世民解释,何况,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要面对——武德七年七月,突厥入侵并州。
李世民请战,李渊不允,眼下太子与秦王争端正剧烈,若是把军权交给秦王,他拥兵自重,再做出什么事情来就不好了,李渊别看有时候糊涂,但他仕宦多年,在这种时候,对权斗是非常敏锐的。且防备程度很高。
不允战事就算了,这时候有人建议迁都。
“突厥频频寇边,是因为国朝的财物收藏宫人百姓都在长安,因此突厥多次袭击长安,若是把长安烧毁掉,不再以长安为都城,那胡寇之患自然消失了。”
这话简直是不止长安人震怒,是只要是个脑子清楚的正常人就要震怒的程度了,迁都,可以,把长安城烧掉是什么操作?简直离谱。
何况,迁都就万事大吉了吗?突厥又不是傻子,迁都去了何处,那突厥铁骑自然可以攻打何处,身为一国之主,岂有不战而逃,为敌寇所逼迫而弃都城的道理?这也太没气节了!
要是有人在李世民跟前这样说,估计二凤得先拿剑鞘给这人来一顿狠的醒醒脑子。
但李渊不知道是不是脑子抽了,居然还真开始考虑这件事。
“高祖乃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行山南可居之地,即欲迁都。”
朝中很多大臣,如萧禹等重臣都认为不妥,但“终不敢犯颜正谏”。
关键时刻,还是得看二凤的,李世民撸起袖子就上了。
满朝文武都不敢冒着被李渊驳斥的风险,在他迁都的兴头上劝谏,李世民才不管,在朝会上就莽上去一波输出。
“霍去病,是汉朝臣子,尚且有灭匈奴的大志,臣身为藩王皇亲,却眼睁睁看着突厥凌虐百姓肆意侵夺,使陛下有迁都之念,实在是作为臣子的过错,臣愿领兵取彼颉利,若不能战胜,再行迁都也可。”
这话听起来满满的忠心,但是,李渊听了肯定不大舒服啊,当场就不高兴了。
什么叫“我身为藩王却不能固守河山”,老子还是皇帝呢,秦王你是不是在阴阳我?!
第69章
秦王是不是在阴阳他老爹不重要,反正李渊冷处理也不能对李世民怎么样,眼下重要的,是突厥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办?
说起来,老李家也是定鼎中原坐了天下了,突厥老这么过来三天一劫掠五天一陈兵的,满朝文武都没面子,都呕着一口气,这会儿看见皇帝竟然想迁都退避,这口气就呕得更难受了,丢人!
但李渊不这么想啊。
兴许是岁数大了,不再想要打打杀杀;又或者心知朝中能出兵震慑突厥的就只有秦王一脉将领,而他又不想让秦王府更进一步,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个曾经在晋阳宫拉起队伍一路带兵打进关中的老皇帝,已经没了当年的雄心,只想太平度日,在面对突厥时,也是一味忍让。
但心里想是一回事,眼下都被李世民问道脸上来了,无论心情如何,是“大怒”还是“大喜”,大朝会上满朝文武当面,他这当老大的,得给句话。
于是,李渊虽然不大高兴,但仍“遣太宗将三十余骑行划”,先让李世民去看了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李世民还是带着飒露紫去的,随他一起的,文有长孙无忌和杜如晦,武将这边,就是裴行俨和尉迟敬德了。
到了并州,別说李世民了,李盛气得毛都要乍起来了:这TM的突厥人也太嚣张了!
看着那边躺在地上哀叫的唐兵,李盛感觉背上二凤的拳头都攥紧了,背上的鬃毛被不小心抓起来几缕有点刺痛,但李盛没精力顾及,他也紧紧盯着那边的人不放,两只前蹄不自觉得踏着地上的土,是一种很不耐烦的姿态。
但就算再气愤,没有统兵权,李世民也只能压住这口气,只能防御不能出战,真是憋屈!
回了长安后,李世民去会见李渊,把突厥人的嚣张跋扈狠辣决绝描述一回,“还日,固奏必不可迁都”,以突厥人的心性,难道你退让一步,他就会适可而止吗?
突厥人虎狼心性,兵锋相对尚且如此,焉能宽纵?
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李渊的脑子回笼了一些,便不再提起迁都的事宜,这也让朝中官员松了一口气。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世民派去山东主持大局的温大雅和张亮被齐王府注意到,尤其张亮,在山东招揽兵马,被齐王一状告到皇帝案头,说他谋反,张亮被李渊打进牢房。
消息传到秦王府,李世民当即大惊,焦灼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刚亮便快马入宫向李渊求情。
不快不行啊,这件事是齐王与太子府主导,而张亮是受他的命令在山东整兵,张亮入狱,用脚指头都能想到会遭受什么待遇,李世民已经调动了秦王府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只有一个诉求——在天亮之前,保住张亮。
但结果令人扼腕——李渊把事情交给了齐王处理,如今他亲自进了大狱,那所有的操作都没办法进行了。
李世民急得一晚上没睡觉,长孙无忌等人也谁不着,听说秦王在小花厅后面看着飒露紫发愁,一群人都跑过来了。
李盛是睡得正香的时候被撸醒的,听说了这事儿,心里也是一紧,这件事,要是真砸实了牵扯出李世民了,李渊再心冷一点,秦王府只要听到一点消息,只怕明日就要起事。
虽然在真正的历史上,这件事没有引起什么震荡,但换了个世界,也难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