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也难免焦虑,但幸好,红薯种下去之后,长得都挺好,藤蔓也特别茂盛。
这红薯藤,用来炒个菜,或者煮个稀饭,都是顶好的食物。
也有农妇琢磨之后,把红薯藤做成了干菜,红薯藤长得快,每天都能去地里掐一批。
只要不是把红薯藤给薅秃了,也不会影响到红薯的生长。
里正把控得很严呢,没有人敢造次。
也有聪明的,在允许掐的部分,尽量找带有根须的,带回去也不是为了吃,种在了自家的田坎上。
理论上,这样种植也没毛病,只是种植时间不太对了,稍微有些影响产量。
算算时间,红薯已经进入了膨大期了。
君秋澜去他们家自己的地里,挖了一株出来。
他种的品种跟他给段文的品种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给段文的,就是早春红薯,为了能早点儿种下去。
他自己买的,是另外一种更适合沙地的品种。
只不过两个品种从外观上看不出什么区别。
硬要说的话,他自己这种红薯的个头普遍偏圆一点,另一种是长条形状的更多。
膨大期挖出来,有些可惜,却也长到了三指左右的大小。
能吃了。
根据现代那边的说法,只要这红薯能长到两三指的大小,就不用担心会饿死人了。
君秋澜也松了一口气。
这红薯进入膨大期,并不需要太多的灌溉了,河里的水,可以先紧着别的庄稼。
只有这一种粮食,也是不行的,红薯吃多了容易烧心。
“君公子。”
里正出来巡查,看见君秋澜在挖自己家的地,他一时好奇就过来了。
同时也是紧张。
“这红薯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君秋澜摇摇头,笑道:“今天就是来看看生长情况的,目前一切正常,马叔不用太紧张。”
他把手里的红薯递了过去。
“马叔也可以去找一株公田里的红薯挖出来,做个对比,要是长成这个大小,就不用担心了,后续根据官府给的种植方式,多注意一些就好。”
马忠长叹了一口气,“这天气越来越热,水也干得越来越快,村里人心都躁动得很,也担心粮食不够怎么办,粮铺里的粮食,也是越来越贵了,官府出面干预,那粮商干脆就不卖了,你说这……哎。”
万一其他庄稼都被晒死了,就算有这个高产量的红薯,也不怎么顶用啊,还是不够吃啊。
真要背井离乡去逃荒,还得有好一部分人,无法离开这个地方。
就比如像君秋澜他们这样的,被流放过来的,除了大赦天下,基本上不能离开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真到要饿死人的地步,谁还管这种规矩?
活命要紧。
君秋澜抬眸看了看天,傍晚的火烧云将天空映射得通红,明日又该是个艳阳天。
“马叔不用担心,过段时间,城里就有粮食卖了。”
有粮食卖了,其他粮商看见了,就得降价。
马忠张了张嘴,小声道:“是知府大人那边有门路。”
君秋澜笑了一下,没有否认,“算是吧。”
马忠的心就稳定很多了,“那我就先走了,我得去对比对比。”
“去忙吧。”
君秋澜也要进城去了。
城里又开始萧条了,路上的行人不多,也少见闲聊的。
走到人多的地方,甚至还能隐隐闻到汗臭味。
城里的水井已经开始管控了,每户人家,每天按照人数取水。
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取的水,也够一家人使用了,节约一点,擦个汗,也没问题。
真要沐浴,那就没办法了。
还有那些家底殷实的,在自家打了水井的,那就没办法去管了,人家自己花钱打的水井,还能不让人用水了?
只是段文还是派人去说了一下,让他们不要铺张浪费。
大多数的百姓还是心里有数的,现在是要把水紧着灌溉庄稼,庄稼要种不出来的话,之后的日子就更难了。
君秋澜先没去女校,直接去找了苏长寻。
到的时候,苏长寻正在跟几个读书人辩经。
“既白来了,快坐。”苏长寻眼底带着笑容,“听听他们对天下大同的看法。”
几个读书人身上都是有功名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考,或者考上了也没有入朝为官的。
这次他们响应苏先生的号召,来之前,他们心里其实就有猜测了。
太子被废,发配流放到边城,时间也才过去一年多。
来了之后,听了苏先生的一席话,今天还留在这里的,都是愿意去拼那么一个美好的世界的。
没办法,人人吃得饱饭,人人有衣穿,人人都能读得起书的世界,实在是太美好诱人了。
他们既然有几分能力,自然也想要出一份力的。
此刻见到君秋澜,他们的态度都十分恭敬。
“拜见主公。”
-----------------------
作者有话说:有加更,写完就发。
感谢小可爱们的支持呀。
第88章 畅谈
君秋澜在现代待的时间久了, 刚开始去现代的时候,他也会下意识地在别人帮助过他之后,他拱手行礼道谢。
后来已经慢慢习惯了那边没有这些礼仪, 只是偶尔也难免。
不过,他在那边, 却是没有人对他行礼的。
现在突然被别人行礼,他都有些不习惯了。
于是他也连忙拱手, “诸位同志不必如此客气,我们也都是志同道合者,大家平等相称,没有什么主公,既是贯彻人人平等的思维, 就该从我们做起。”
几个读书人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虽然是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但实际上体会到了这种感觉,还是不同的。
甚至是有些别扭。
虽然他们也想要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 可是几十年的经历和成长环境使然,这一位是带领他们走向这条道路的先驱者, 他们赞同这样的观念, 愿意追随, 那他们理应就是下属, 下属对上峰,难道不该尊着敬着吗?
只是拱手行半礼,并不需要下跪, 他们已经感觉非常不同了。
同志,志同道合者。
这个称呼,他们也挺喜欢的。
苏长寻挥挥手, “慢慢习惯吧,先坐,我来给既白同志介绍一下。”
他倒是接受度良好。
说是一帮读书人,但是又与正经读书人有些不同。
“这位是文宣,擅长术数,在这一道上,已经有了颇高的造诣。”
文宣还挺不好意思的,“不值一提,终归术数非主流,只能算雕虫小技。”
君秋澜却是眼前一亮,“术数是一门好学问啊,格物,建筑,甚至是一些更高级的东西,都需要术数来运算,日后能用到的地方多着呢,文同志莫要妄自菲薄啊。”
文宣像是遇到知音那般,激动得眼含热泪。
从前研究术数,总是被人说此道非正轨,就连科举占比术数的份额也少得可怜。
科举用不上的东西,那书院里就不会教,至少不会教得很深,他就只能靠自己研究。
越是研究,越是觉得术数的伟大之处。
总算遇到懂他的人了。
君秋澜:“改日我帮你找几本书,一门新的数字,新的数学。”
当初第一次去到现代的时候,觉得歪歪扭扭的阿拉伯数字实在是难懂,现在能认识了,才知道这是个好东西。
特别是他自学完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业,阿拉伯数字运动实在是太广泛了。
文宣激动得不行,之前他还在忐忑,觉得自己擅长术数,恐怕不会得到重用,没想到这位主公,竟然能看懂术数对社会发展,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他这一趟来对了。
他来到这里,不光是为了响应苏先生的号召,也不光是为了那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君秋澜又道:“不过,我有个要求,文同志如果能把这一道新的数学给学会了,还请帮忙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