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的奇妙旅行(284)

2025-10-07 评论

  让清珩做个中间人,找个借口糊弄过去就行, 反正君秋澜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就只有清珩了。

  别说君秋澜妹妹的身份,爹娘的身份, 颜淮也准备一起安排了。

  就算不愿意来这个世界常住,偶尔过来玩几天, 有合法的身份,总归是方便一些的。

  君秋澜这边,回了家之后,父亲早就在等着了。

  “情况如何了?”

  他见父亲脸上都带着喜色,应当是情况还不错?

  君郁:“都搞定了, 除了有一位知府实在是胆子小, 不愿意参与,其他的都差不多默认了。”

  “不参与的是陈大人?”君秋澜对这位知府大人有点二印象,俗话说, 相由心生,这位陈大人看起来确实是有些胆小怕事的模样。

  在猜到他们意图的时候, 他都见到这位陈大人的双腿在发抖。

  能理解的。

  毕竟是造反, 事关重大, 他们被拒绝, 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君郁颔首:“不过这位陈大人说了,他就当没有来过这一趟,没有听过今天的事情, 剩下的几个,基本上都是以以陶隐为首,毕竟陶隐做过京官, 直接是大腿一拍,跟着我们就是干。”

  那位陈大人愿意做个小聋瞎,不管,不问,其实已经很好了。

  他们最初的设想就是让所有人做个小聋瞎,等见识到他们发展之后,再说加入的话,也不迟。

  毕竟几个州府临近,他们这里的动作太大了,邻居们不可能不知道。

  要是直接捅到上面去了,那他们的发展就要更艰难了。

  “爹,跟我说说具体情况吧,既然他们要跟着我们干,我们也得拿出一些诚意,让他们见到实际的好处才行。”

  君郁点点头,说起了今天的事情。

  自从君秋澜走了之后,他,段文,孔盛,三个人轮番上阵,讲述起了他们决定起义之后,这半年的变化。

  是的,他们决定造反,还真就是从过完年之后,有老农推断出大概有旱情之后。

  这么短的时间,他们不光是解决了百姓可能会饿肚子的问题,也让更多的百姓读得起书了。

  知青下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君郁今天还带他们去街上走了一圈儿。

  从前,遇到那种管事儿坑老百姓的血汗钱,就是因为底层老百姓不认识字。

  今天刚好带他们去了城西。

  那边全是农闲出来找零工的村民,今天又刚好碰到心存侥幸的管事,要招几个民夫去给主家修缮房屋。

  契约书上写的是35文钱一天,然后管事的跟民夫说的是30文钱一天。

  明显就是想吃五文钱的回扣。

  从前村民们不识字,出门干活儿,也差不多都是这个价钱,上下有个几文钱的浮动很正常。

  但是这回明显是主家在契约书上就写清楚了要给35文钱的。

  刚好有个民夫家里有孩子在学堂念书,他平时干完活儿,就跟着知青们学几个字,晚上还能跟孩子一起背书,识字。

  一段时间的累积下来,他已经认识不少的字了。

  往常不认识字,大家都是直接在契约书上按个手印,这回有好几个人都是自己往上面写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按手印。

  这个民夫就顺便看了一下契约书上的内容。

  这一看就不得了,少了五文钱一天。

  这活儿总共能干七天,那就是少赚三十五文钱。

  这可不得了。

  那民夫当即就带着大家跟那位管事儿给争论起起来了。

  这一幕,刚好被君郁他们看见了。

  几个知府都是叹为观止。

  他们也是出身贫苦的读书人。

  从前,一个村子里,能有两三个人识字,就算是不得了了。

  这边城,比他们的故乡更贫穷,结果没想到,随便找个民夫,都能识得几个字。

  学得好的,甚至都能读一读契约书了。

  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再说其他的,水泥。

  水泥,他们一直没指望用这个赚大钱,卖给民间都是很低廉的价格。

  索性,这个也算是需求量大,薄利多销。

  赚到的钱,就用来改善政府的财务支出。

  修缮道路,兴修学堂,做一些利民惠民的事情。

  再有,君郁还带他们去参观了女校和男技校。

  教授他们识字,也教授他们技术,让他们以后能有傍身的手艺。

  除此之外,段文还安排了人,去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让他们把种田的经验给口述出来,他们记录下来。

  装订成册,再用低廉的价格,从书坊里面销售出去。

  村民们都能简单识字了,他们装订的农学书籍,也都是大白话,就算是一个村子只买了一本。

  这些知识,也就慢慢传播出去了。

  说起知青下乡,这个政策,是其他人想不到的,更是闻所未闻。

  但是没想到,能带来这么多好处。

  这些知府们也在琢磨,如果这个政策在他们的地方实施,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优先考虑的,也是那些读过书,但科举无望更进一步的学子。

  结果段文又告诉他们,其实大部分都是贫困户,以及商籍子弟。

  甚至还有一位,令段文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戏班班主的儿子。

  要说这个时代,士农工商也就算了,戏子那可是贱籍,戏班老板的儿子,也是贱籍。

  用商籍出身的读书人也就罢了,居然还用了贱籍出身的。

  这让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但是一想到孔盛说的思想,人人平等。

  边城好像是真的在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去进步,是切实地在实施贯彻这个思想。

  这样的思想,其实也引起了他们的沉思。

  他们虽然是读书人,但也是贫家子。

  从前也是靠爹娘的双手和族亲们的双手托举,才让他们有朝一日,能走到朝堂上,能面见天子。

  即便是没能留在京城,只是被发配到偏远地方做县丞,县令,同样也是光宗耀祖了。

  后续慢慢往上累积,慢慢往上爬,做到知府这个位置。

  他们心里也清楚,他们这辈子的官位,基本上就是到头了。

  这些说远了,就说曾经托举他们的那些族亲。

  因为要供养他这个读书人,家人,族亲,吃穿都不太好。

  村子里,大家都知道,那还能理解。

  走出村子之后,外人见他们穿着全是布丁,人也瘦弱,难免被人看不起。

  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但是边城这个地方,有人带领大家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

  如果今天没有旱灾……

  他们都可以想象到,边城的发展,定然会更进一步,如今,旱情也差不多过去了。

  那一场雨,真的下得太及时了。

  边城未来,富庶程度,定然是不输京城,也不输江南的。

  可是反观他们管辖的州府,之前比边城还稍微好一点儿,但是也穷啊,要是他们不紧跟脚步,以后就更穷了。

  几个知府离边城也不远,到时候他们的百姓都来边城谋生,来边城定居,他们管辖的州府岂不是慢慢要变成空城了?

  这怎么能行?

  他们也是父母官,看见百姓过得苦,他们心里也不好受。

  否则,他们这回也不会特意过来借粮了。

  君郁和段文带着他们在城里跑了几乎一整天。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边城的变化,段文也拿出了企划书。

  是一年,三年,十年的发展规划。

  从医疗,教育,民生,交通,边防,事无巨细,段文都做得很详尽。

  甚至是包括后面造反,即将要面临的危险,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等等。

  虽然是针对边城做的企划书,但是对周边的州府,也是有极大的可取之处的。

  只要他们跟紧脚步,不怕发展不起来。

  最后是陶隐一咬牙,决定跟着他们干了。

  他本是穷苦读书人,当年的科举成绩,也进入了二甲,才得以留在京中为官。

  可是他没有人脉,也不屑于成为他人的附庸,浑浑噩噩十几载,到头来,也只是因为得罪了人,然后上头就随便给他找了错处,把他发配到了边境这边来做知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假酒喝了头疼 幻想空间文 穿越时空 种田文 爽文 成长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