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从来都没有先例的。
但是商部的负责人就是二位夫人。
也就是君秋澜的母亲,和霍将军的夫人,商部的部长是宋熙容,副部长是霍夫人。
其他部门也都划分了正副两个官员。
有了这两位夫人打头阵,城里那些有在村里做知青的家庭,有女儿的,也都鼓励她们去试一试。
能不能行,试过才知道。
特别是商籍,从前别说是女子为官了,男子都没有这个机会。
如今宣传人人平等,那他们也要抓住这个机会才行。
他们商籍再也不会低人一等了。
初步走出来的,还是那些家庭稍微富裕一些的姑娘妇人,或者是像钱妙儿这种被流放过来,从前就会读书识字的姑娘妇人。
没办法。
考试的第一关就是笔试,要是认字都认不全,还谈什么当官?
从前的教育资源有限,也就只有家境富裕的人家,才会想着让家里的姑娘也识一些字。
有人在前面冲锋陷阵了,并且通过了考试,姑娘们的热情就高涨了许多了。
除了那些富家姑娘妇人,剩下的就是第一批进入女校的学生了。
如今的女校已经步入了正轨,宋熙容要负责商部的事情,女校就交给隔壁的二婶子许莲了。
刚开始,女学生们有想法,却不敢说,毕竟是女校培养了她们,她们自然要留下来为女校效力的。
女校上午学知识,知识过关之后学手艺,下午都是要干活儿抵学费的。
工厂的生产一直跟不上销售呢,他们做出来的货物,一直是供不应求,他们要是走了,岂不是更没人做工了吗?
尽管女子当官还是遭人非议,但这可是她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去年起,各项政策的颁布,她们这些女子的日子,比起从前要好过太多了。
她们现在也学了知识,懂了道理,还有前校长潜移默化传授给她们的思想,妇女也能顶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
思忖过后,还是有几个胆大的姑娘,主动找到现任许校长,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许莲特别欣慰。
她就是一直在等着呢,心里还在琢磨,如果这几天没人主动来说,她也要去课堂上主动提起这个事情了。
很多事情,自己愿意走出那一步,和别人推着你走出那一步,内核是不同的。
有了人打头阵,自然是有姑娘前赴后继。
不光是女校的学生,那些在村里读过书的女子,也都勇敢站了起来,为自己谋求了这么一个机会。
至于工厂的工人,人手不够了怎么办?
之前的政策就颁布下去了,之后工人的选拔,都是优先读过书的姑娘,也就是从村子里选拔。
官员的考核,总归录取的人数不会太多,还要跟男子们一起竞争,所以落榜的姑娘不少。
但她们已然有了基础,恰好就可以录取到女校,继续学习知识,学习手艺,然后做工。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村里那些还是不乐意让自家姑娘去念书的,现在也心动了。
不光是能去工厂做工,还能有当官的机会了呀。
别看基本上都是小吏,文书这样的小职员,但这也是为政府办事呢。
那不是官,能是什么?
如今,男娃女娃,都有了同样的竞争机会了。
另外,之前君秋澜让田瑞组建的妇联,也步入了正轨,如今是田瑞和田夫人一起在操办。
田夫人是段文的夫人,从前也是从村里走出来的,更是了解底层妇女们的不容易。
更有乐趣的是,田夫人和田瑞同姓,又说得上话,如今更是有共同的目标,直接认了个干亲。
段文都还在开玩笑,都到这个年纪了,还多了个弟弟。
田瑞也给娘亲写了信,寄了钱,让他的娘亲雇佣一队镖局送她过来团聚。
妇联也在这次的考公行动里,也招聘了不少适合这个部门的妇人加入。
男性选得少,毕竟男子真的很难设身处地,站在女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也就是田瑞,自己从前是做了十多年的女子,能够了解女子的不容易。
偶尔也需要同性站在异性的立场,去刺激一下觉得自己了不得的男人。
总体来说,招的女子多,男子就零星几个,还是经过严密调查的。
敬爱女性长辈,尊重女性同辈,爱护女性晚辈,能做到这些基础的男人,才有机会加入妇联这个部门。
妇联隶属于政府部门,但又是独立出来的。
从今往后,受到欺压、不公待遇、被家暴、被迫嫁人……等等各种情况的女子,都可以找妇联替她们做主了。
边城的妇联走向正轨之后,她们这些熟手,又会被派到其他州府做先锋。
不光是这一个部门如此,其他的部门也都是一样。
所有的政策法规,都是先在边城实验过后没有大问题,然后再去其他的州府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也是在为其他州府培养人才。
让他们能够独当一面了,才会把他们派出去。
不过,此前就归顺的几个州府,如今算是紧跟他们的脚步了。
离得近,学得也快,路也修通了。
再说之前那个不愿意归顺,只愿意做小龙虾的王知府,胆子小,能理解。
但是他如今也迫于百姓的压力,主动来了边城,表示投诚。
没办法,周边的几个州府都在高速发展,就他们一个地方卡在中间,去办厂的,也都是边城这边的老板。
能不眼热吗?
还有另外一位王大人。
之前作为监军来到边城,给君秋澜送来了圣旨,之后就一直留在边城了,据说是准备把家里人都叫过来。
但君秋澜并没有完全放心这个人。
王朔之前就是皇帝的人,能被皇帝派过来送密旨,这就代表很多事情了。
而且,边城的消息,皇帝是如何知道得那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之前却一直不对他们动手,同样是一个谜。
所以这王朔暂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都跟在苏长寻身边,办一些基础的事情,等到他有了一定的思想觉悟再说。
总不能真混入一个内奸,最后搞得他们满盘皆输,害了他们这么多的同志吧。
颜景听君秋澜说起,其实心中也感慨,“当年,我们的革命先辈,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更是不少。”
都是了不起的人。
那时候,某个阶段跟如今的大盛和君秋澜其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一国,两个政权。
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君秋澜凑过去亲了亲他,“我们也算是抄作业了,都是跟着华夏的革命先辈们学习。”
颜景笑了笑:“话又说回来,你们造反,那就是要改朝换代,都到这个地步了,还没想到自己的国家叫什么名字吗?”
虽说是广积粮缓称王,但他们现在都跟朝廷对上了。
也是时候该有自己的旗帜了。
也好让百姓们知道,他们现在是哪国人,国家的领导人都是谁,都有谁,这些领导人为他们做过什么,有过什么英勇的事迹。
别看这些东西听起来有些像是吹嘘功劳,但如今的百姓,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
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也是一种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才能让他们觉醒自己的思想。
就像九年制义务教育里,语文课本里,摘选了不少英雄事迹,以及各种领导人的诗词,文章等等。
就是要让大家从小就了解到自己的国家。
君秋澜他们现在也不算晚,从前没人这么做过,他们去宣传一下,对百姓来说,算是新鲜事,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最近,颜景也在跟颜宿讨论刊印报纸的事情。
报纸,是从前没有电视广播的时候,最直接有效地能够让百姓了解时政的载体了。
报纸的第一版,颜景就想要定下新国家的名字。
君秋澜也犹豫:“你说,就叫华夏,如何?”
颜景忍俊不禁,“我们两个世界,也算是同出一脉了,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叫华夏也没什么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