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去王瑛打算把李氏接进京长住,作为长子长婿本就有供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加上京都的医术也比冀州府强许多,老人家年纪大人,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也方便。
*
腊月十三,两家人一起朝冀州赶路。
刚出城天空就飘起雪花,洋洋洒洒很快就把路铺成白色,今年下雪晚这还是正儿八经的第一场雪。
马车行至宁安县附近时,雪太大没法继续赶路,干脆进城休息一日。
李穆之前行军在宁安县城驻扎过,所以对这边还算了解,带着大伙去了一家驿站住下。
大概这几日雪太大,拦住了不少行商的商贾,驿站里人不少。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看得出这一年生意不错。
李穆这人性格比较外向,出了军营身上没什么架子,很快就跟其他商贾打成一片,连带着陈青岩和陈泽都被他拉着跟那些商人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王瑛道:“你们家侯爷交朋友这一块真没的说,不像你表哥,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
林穗忍不住笑出声,“表哥那是内秀,腹有诗书气自华。”
“拉倒。”搁在现代陈青岩这性子就是铁血i人,如果能待在家中读书,一步都不会出去的。
那边聊天的声量大,王瑛支起耳朵听了几句。
“今年北方瑛豆大丰收,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莱州还有人用瑛豆做出了一种面条,叫瑛豆条如今卖的可火了!”
有人追问,“这瑛豆条是何物?”
“可以拿来炖菜炖肉,口感十足的好,正好我从那边回来捎了几包,准备给家里尝尝鲜。你们要是想要就成本钱卖你们一点。”其中一个商贾叫伙计去车上取东西,不多时拿来几个麻布袋子来,里面是成捆的瑛豆条。
王瑛一瞅就愣住了,这不是粉条吗!
虽然粗细不太均匀,颜色也不怎么好看,但绝对是拿土豆淀粉做出来的。
果然这世界从不缺能人,自己才把土豆引进来三年,就有人研究出了粉条!
高低得买些回去尝尝,这东西拿来炖猪肉味道可太好了!
王瑛让陈驹去打听了一下价格,一捆卖八十文钱,大概半斤左右,不算贵也不便宜,直接买了半口袋装上马车。
商贾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看得出李穆和陈青岩不似普通人,话语间透着小心和尊敬。
“听二位口音是冀州人士?”
李穆笑道:“是,老家住在冀州府,在京都做点皮草生意。”
“能在京都站稳脚跟可了不得,一看就是大商贾,不过这几年咱们北方生意确实好做多了,不少南地的商贾也往这边跑呢。”
陈青岩道:“兄台为何说北方生意好做了。”
“以前南地富是因为水路畅通交通便利,经商成本低,北方全是陆路,还容易遇上劫匪,跑一趟商虽然也赚钱但要搭着命呢。”
商人吹了吹茶叶沫喝了口茶继续道:“如今北方多了瑛豆,家家户户种上一亩地一冬天都不挨饿,上山落草的人也少了,能吃饱饭谁还去干打家劫舍的勾当,自然是跑商也容易了许多!”
“怪不得,看来这瑛豆还真起了大作用。”陈青岩笑着撇了眼旁边的夫郎。
王瑛红着耳根指了指他,陈青岩赶紧埋头喝茶。
另一位商贾道:“要我说这瑛郎君真乃神农降世,莱州那边有人给他建了生祠,供了神像叫瑛王庙,香火还挺旺的。”
“噗……”王瑛没忍住喷了一口茶,坐在旁边的林穗笑的直打跌。
*
翌日大雪停了,一行人继续赶路。
进了冀州境内就离着家里不远了,雪停后天气放了晴,王瑛透过车窗向外张望,白茫茫的大雪,滋养着这片千百年都未曾改变的土地上。
人们又何尝不是这土地上的一粒粟,沧海桑田,轮回交替,亘古不变……
腊月二十九终于抵达冀州城,进了城门直奔家里,敲开大门,年迈的陈伯迎了出来。
“老太太接到信,一早就盼着您们了,家里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等你们回来过年。”
陈泽脚步匆匆的往院里跑,“祖母!”
王瑛和陈青岩也跟着喊了声:“娘!”
屋里传来老太太清亮的回应,“哎,都回来了?”
这一刻疲惫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宿,娘在家,他们到家了!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