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当乘务员(277)

2025-10-17 评论

  也不知道是家里惯得还是怎么的,没眼力价不说,还有点儿踩低捧高,而且性子很独。

  那孩子已经十五六岁了,估计性子很难改过来,他也不太好跟齐老三这个认的新侄子说太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估计是齐老爷子发现这个孙子性格不太好了,所以把东西都给了席于飞,让他做主帮忙,还写了封信留下来,以后谁要炸刺儿,就把这封信给那人看。

  席于飞也能明白,毕竟那是大孙子,如今只有齐老三活着,那就能算得上长子长孙了。他一走,家里那些好东西都得落大孙子手里,但那孩子性子又是这样,怕别的孩子跟着受罪,干脆统一安排。

  那房子孙子孙女都有,还多出一处来,万一他儿媳妇又怀孕了呢?

  不过现在计划生育,儿媳妇不会怀孕了,多出来的房子能给齐老三养老用。

  齐家还是在西北呢,挨着西北的豫省,好东西就更多了。

  这种时候,就是谁先出手谁能吃饱吃撑,后面的只能跟着吃点儿剩饭。

  虽然现在出门都得需要介绍信,但席于飞他们从不发愁介绍信。张大嘴出门收这些老东西,都是老窦那边帮忙开的介绍信。

  老窦那边的信托商店如果有老外想要找点儿东西他们没有,就会来张大嘴这边兑换,毕竟外汇比较重要。

  而且俩人都是搞文物的,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也能分得清。用便宜玩意儿从老外手里多多的换外汇才是正经。

  张大嘴还说,老窦的师傅也是个牛人,特别会造假。尤其是瓷器上面,做出来的假怎么都看不出来。也就是一门的师徒,能在赝品中看到师傅留下来的记号。

  只可惜老窦学的不是这种,他只会修补那些字画,瓷器这方面,还得是他大师兄。

  可是他大师兄被下放了,到现在都没能平反,因为涉嫌走私古董。

  这个事儿席于飞还去找过孙处长,说毕竟是个人才,弄回来修复瓷器都可以。孙处长表示会帮忙运作,但这种事不太好折腾,得耐着性子慢慢来。

  从铺子出来回家,家里正在架电线杆子。

  田新他们弄了好几台彩色电视机,直接给席家这边送来了三台,据说都是从港城那边弄来的,30英寸的大彩电!

  国内现在彩电才刚刚起步,而且都是小寸的,普通黑白电视机也就14寸,就算这样也不是所有老百姓都买得起的。

  大彩电只有港城那边有,宁新跟港城也有业务,特地花钱买的。

  几根三米长的木头杆子高高竖起,上面架着圆形的天线。

  云穆清站在房顶摆弄天线,周围一群邻居抬着脑袋瞅。

  “有信号了吗??”云穆清大声问。

  “有了有了!!”屋子里传来小孩子们欢呼的声音。

  三台彩电,正院一台,二进一台,一进一台。

  彩电可是新鲜东西,谁家有电视,邻居们都张罗着去看,真真一点儿边界感都没有。

  但也热闹,有人家懂事儿,会带点儿瓜子花生什么的过去,也不算白看了电视。

  放在一进院的彩电,就是方便邻居们过去看的。总不能让邻居跑去里面打扰家里长辈。

  彩电就放在一进院正屋门口左侧的小桌子上,打开后一片雪花,慢慢调台,能看到中央电视台和京城本地台。

  中央台就播新闻,一些电视台自己的节目。本地台放各种电影动画片之类。

  这时候只能收到两个台,院子里还冷,但阻挡不住邻居们好奇的心。

  曾柳华喜欢热闹,特地准备了几个火盆儿,谁来看电视就拿块木头煤炭,火盆烧着,也暖和。

  至于进屋看,是别想了。呼啦啦进去这么多人,少了东西也是个麻烦事儿,干脆就不让进屋。火盆上还做着水壶,谁渴了就自己倒热水喝。

  这架势,整的跟放露天电影似的,门口都站了一群人每天跟着蹭个动静,席于飞还让老家的兄弟从席家门口摆了个摊位,专门卖花生瓜子,别说,真有人买!

  一天下来也不少赚呢。

  眼瞅着,就来到了八三年了。

  作者有话说:

  我还记得我家第一台彩电,是83年买的,十六寸。

  我妈说家里彩电那时候白天都放在院子里,周围邻居过去看,呼啦啦一大院子的人。

  有人懂事儿,去了也不会空手,带两颗小白菜,一根萝卜什么的。或者给一碗咸菜,能管看半个月的。

  不像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但很多电视都快成装饰品了。

  家里电视几个月都不带打开的,偶尔也就看看时兴的剧或者综艺。

  一人一台手机,老的少的都低头刷手机,眼珠子都看愣了。

  那时候的电视,真的是稀罕东西啊。

  每天只要打开电视,邻居就回来,一直看到都是雪花了才依依不舍的走。

  就算是雪花或者那个彩色大圆球,他们都愿意看,只要是看着电视,就很高兴。

  如今,能让人那么高兴的东西,实在是很少了

 

 

第199章 再次出国

  八三年,翻墙偷盗和劫匪路霸变得十分猖狂。

  路边不少店铺都被砸了,有的甚至为了抢点儿钱还会伤人。

  百货商场每天晚上关店都要让保卫处的人重新巡视一番,避免有人藏在犄角旮旯,晚上没人的时候盗窃。

  有的时候人好好的走在大马路上,不知道从哪个胡同窜出来个黑影,伸手就把包抢走了。转头再往胡同里一钻,追都追不上。

  还有几家比较偏僻的单位,发生了发工资会计去银行取钱,半路就被截杀的恶性案件。

  大家都警戒起来,街道组织了巡逻队来回巡逻,不少工厂把夜班都取消了。

  张大嘴跟席于飞商量,干脆把他一家老小都搬去席家,然后他跟几个徒弟住在店里。

  店里有年轻小伙子,才能威慑那些偷盗的人。

  一时间,人人自危,连大马路上的行人都少了许多。

  火车上的情形也不遑多让。

  乘警们都全副武装起来,乘务员也装备上了武器。

  席于飞跟宋思明提议了一种叫伸缩棍的东西,胶皮把手,不用的时候就一扎多长,用的时候用力一甩能达到半米,沉甸甸的,抽在身上疼得不行。

  这玩意比那些胶皮棍子小,方便携带,人多的时候随手拿出来用,威慑力也足够。

  毕竟枪支这种武器,在拥挤的火车厢内,未必实用。

  伸缩棍发下来没多久,乘警和派出所也都分配上了。

  席于飞没领功,把功劳让给了宋思明。毕竟这是他的大腿之一,宋思明职位越高,对他来说就越舒服。

  有了这种东西,小偷们也不太敢猖狂,毕竟他们是求财的,又不是求死。

  但乘务员们仍旧十分警惕,因为在这之前,发生了火车爆炸案。有人大过年的带了一包鞭炮想要回老家放,谁知道车里太热,鞭炮放在脚边震来震去,突然就炸了。

  还好只是一包鞭炮,重伤了两个,轻伤十多个。若是一包炸药,这节车厢都得完蛋。

  于是乘务员们又多了个任务,查行李。

  汽油,以及包含炸药的物品,统统不能带上车。如果有单位开的介绍信必须要带,也只能放去行李车厢,不能放在乘客车厢。

  因为来回不停的查行李,还查出几个偷小孩儿的。

  人贩子在改革开放之后,又逐渐的复苏了。

  他们把小孩儿迷晕,塞进行李袋中,上面放几件衣服遮挡。等到了地方,转手就卖掉,神不知鬼不觉。

  结果一查行李,全都露馅了,一下子抓了不少人贩子。

  八三年八月份,全国严打。

  不少小偷小摸也都被押上了刑场,这件事传到那些农场监狱,不少人都出了一身冷汗。

  他们甚至庆幸自己被提前抓了来这里干活,但凡晚个一两年,小命儿都没了。

  在所有人都提高警惕的忙忙碌碌中,孙处长来找宋处长,给席于飞申请假期了。

  宋处长看着眼前这家伙,实在无语。说好了不抢人的,但你张嘴就是一个月的假,这跟抢人有啥区别?

  你外贸局很牛逼?我铁路局也不差好不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江湖太妖生 布衣生活 随身空间文 种田文 穿越重生言情 年代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