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戍:是被皇上和吏部官员看上了[爆哭]
庆隆:那你逃不掉了,好好当你的县太爷吧[捂脸笑哭]
PS:宝子们,闻到了快完结的气息了嘛[让我康康]
第120章
方丁满跟方吴氏激动得一宿没睡着, 临到快天亮才合上眼睛。这就导致老两口罕见的睡过时了,于庆隆早上出来的时候院子里静悄悄,一个人都没有。
不一会儿元思寒出来了, 轻手轻脚。两个哥儿相视一笑, 元思寒指了指厨房。
于庆隆便跟着过去, 想着早上他来做点什么吃。
虽然家里的早饭基本不是他做, 但该学会的他可一样没落下,如今不管是难的还是简单的全都能很快上手做出个模样。
“元阿兄你早上想吃啥?做点粥蒸些菜饺还是弄面条?再不然烙点饼?”
“做点粥再烙些菜饼吧,弄了面条赶不上吃便要坨了。”元思寒说, “我给你打下手。”
“成, 那咱俩先洗把脸, 一会儿你帮我摘点菜。”
灶里的火早就灭了, 但锅里的水还是温的,刚好用来洗脸刷牙。洗漱好之后于庆隆去抱了柴点上火, 元思寒在一旁帮他摘葱,还有给土豆削皮。
于庆隆随口问道:“你今儿怎么起这么早?”
小别胜新婚,他还以为今儿这两口子肯定要起晚呢。
元思寒瞅瞅外面, 见无人来, 才说:“昨夜睡得早。我听桓哥说他们为了尽早赶回来, 路上几乎没怎么休息过。再说我现在这样,他也不敢……我便睡足了。倒是你, 怎的也醒这么早呢?”
他还想着今早他来慢慢弄早餐就行。
于庆隆说:“昨晚我不用管孩子啊,睡得可死了, 睁眼一看天还没亮。”
他看到方戍瘦了那么多,并没有真的想让方戍夜里管孩子。可听到孩子们哭闹要醒来的时候就被方戍按住了。方戍叫他睡觉,自己打着哈欠给孩子们换尿布,然后喂奶喝。方戍虽然疲惫, 但似乎特别开心做这些事,嘴边的笑容和眼里的疼爱骗不了人,他便由他去了。
这会儿孩子们能睡长觉,让方戍这个时间跟着多睡一会儿也行。
元思寒说:“这下可好了,你也要去县城里住。上些天咱们去县里买房子可真是买得正是时候,我想想都觉着高兴。不然我回去就舍不得你,来了这里又怕给你添麻烦。虽然也添了这么多日子了。”
说着说着元思寒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他的脸皮已经比以往厚多了。每回他客气于庆隆都要跟他说,与外人客气客气就行了,跟他不用。久而久之他跟于庆隆倒是没什么避讳的。
于庆隆说:“准是老天爷知道我家守城要去做这个知县,所以才刚好有人出那几套宅子。我想好了,等这边收拾收拾就慢慢搬过去,反正也刚好秋收结束了,这边也没什么需要忙活的。”
也亏得是马上要入冬,方戍不论在哪都不好捡石头拾木棍,不然估计更郁闷不想走。
这入冬了,叫他进县城,许是还没那么排斥。
元思寒把摘好的葱跟土豆洗洗,又切了南瓜。他边切边道:“原先我还犹豫呢,是要在淮通县生下这个孩子还是回省城。现下我可不必再考虑了,我就在县里生。你和霜哥儿在,到时就算桓哥不在家我也不怕。”
于庆隆说:“行,到时候真有需要我就过去照顾你。反正洪大哥也没叫你一定回省城去,等那边都彻底弄好再回也未尝不可。再说了,就一直不回又如何?除非哪天桓哥就在京城定下来不必四处跑,不然你就住在淮通县,还有我和霜哥儿与你作伴。”
元思寒也觉得这可以说是他活这些年最开心的日子,比他小时在阿爹身边都开心。他一点也不想回去。昨天洪桓回来也与他说了,现在连公公都不叫他必须回家,只说把这胎养好了比什么都重要。
那他便不回。
于庆隆看他磨土豆沫,往瓷盆里舀上一碗半的面粉,再打上几个鸡蛋,将土豆沫放进去,放些葱花和桂皮粉。只放一点点桂皮粉,加一些香味去去腥气,再放点盐和少许蘑菇粉提鲜,放些水搅成糊糊放一边。
然后他淘了小米熬上南瓜小米粥,等粥好了,便用豆油把再次搅过有了一定筋性的糊糊烙出来,烙得两面金黄。
他还将现成的萝卜丝咸菜拿出来一些,又拌了一颗苤蓝,放上芝麻油和一点辣椒油调好味道。还有晒成干的黄瓜片捏一小把泡过水,在它们没有彻底泡开,又脆又有嚼劲的时候也拌上。
好几样小菜,加上土豆葱饼,还有小米南瓜粥。
弄好了到外面一看,家里的烟囱里还冒着烟,远处也有许多家烟囱里冒着烟。没什么风,那烟便慢悠悠地往空中升,瞧着安逸得不得了。这种烟火气,实在能叫人心静。
元思寒怀着身孕容易饿,于庆隆便也没等谁醒。两人坐厨房的小桌上先吃上了,吃的时候听到开门声,没多久洪桓便过来了,洗洗之后也加入了吃饭队伍。
不一会儿于庆隆先吃完起身:“你们慢慢吃,我去看看方戍起没起。”
于庆隆回屋,看到方戍跟俩孩子醒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孩子先醒了把方戍抓醒的。两个小家伙虽然还不会坐,但是翻身翻得非常溜。这会儿翻到方戍旁边,趴跟前抓方戍呢。
方戍极有耐心地逗他们玩儿。孩子们一抓他就躲,一抓他就躲,再不然就是一被抓他就做鬼脸,逗得孩子们咯咯乐。
于庆隆说:“我看着,你先去吃饭吧。”
方戍坐起来,同时把杨杨抱到弟弟旁边:“我在外面时时常担心他们会忘记我,没想到都还记得。”
于庆隆无语:“你是他们父亲啊,忘了也总会重新记起来。再说你走前一直带着他们,那时他们应该已经能辨声了。”
两个小家伙聪明得很。别看还不会说话,对外界的变化十分敏锐。
方戍稀罕不够,左捏捏,右揉揉,问于庆隆:“父亲母亲可醒了?”
于庆隆说:“还睡着呢,准是昨夜激动得一宿没睡着,早上才睡的。我没叫他们,反正也没什么事要忙。”
于庆隆从柜子里给方戍翻出一套干净衣裳:“那咱们去县城的事,就只与亲友们说么?”
总不能不声不响就走。
要是按别家的习惯,估计就要大摆宴席恨不得通传百里了。
方戍道:“只请与咱们勤走动的人热闹一下就好了,刚好秋收也结束了,都在家。咱们只说考中了举人,先别说去做知县一事。”
于庆隆也觉着这样可行,决定晚些问问公婆,若是可以,今儿白天就开始准备东西,明天请大伙来家里热闹热闹。
事实上昨天就有人看见方戍回来了,但没好意思来问。也是当时洪桓在,那些人没敢。
至于于家,也知道方戍回来了,但想着有好消息他们总会知道,若是不说,那便不是好消息了,更不能去打听,也就没来。
于是等方戍和于庆隆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去挑水时,大多数人都觉着方戍肯定是没考中。若是考中了那还能来挑水么?那可是举人老爷啊!
严二毛说:“方秀才,你这回别是又白跑一回吧?”
自打于庆隆来,霸占李正那房子的事彻底没了可能,严二毛看方戍一家就不顺眼,巴不得他们早日完蛋,这话里便透着一股子幸灾乐祸的味。
于庆隆哪里不知道这路人什么心思,笑说:“我家方戍可从不白跑,各位叔伯大娘,明儿个我们家里要摆酒,方戍他考上举人了,请大伙一起来热闹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