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厂房都建好了,投入使用,到时候需要的布料会更多。”
“放料子的仓库也会更大。”
队伍里的工人:“哟,那他们厂用的料子挺多啊,料子用的多,做的衣服肯定也多。”
“是不少,比我们厂的料子多。”
……
就这样,工人们排着长队跟着带队的男人去了布料仓库。
这些人也是服装厂的,平时也多和料子打交待,对什么放布料的仓库,根本不稀奇。
直到他们来到了一号仓门口,那门竟然高得有三四米,根本不是他们以前在鸿明见过的小仓库。
等进去,众人更是集体安静了下来,整齐的震惊了——
仓库特别的大,顶也高,摆着一层一层高高的货架,货架从底到顶,全是料子。
是他们往夸张了想,都想象不出的规模。
潘霄看着眼前至少十米高的布料货架,默默咽了咽喉咙。
这么大的仓,这么多的布,这么多料子,真不愧是有一千万的老板。
他想这个厂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啊,才能用上如此大的仓库如此多的布料?
他不怕料子堆积,时间长了会坏吗?
到时候用不完,搁几个月,或者搁一年,料子坏了、发霉,不又是笔坏账?
带队的男人拿着喇叭:“不要看我们仓库大,我们厂的均日用布量更大,这就是最近我们王总又往外地多跑了几趟,运回了几批料子,还算够用,不然今天带你们来,仓库肯定没这么多料子。”
众人愕然:数量如此夸张的料子,竟然还不够?你们厂到底什么规模啊!?
把布当饭吃当水喝啊?
恰好这时有工人在搬料子,准备送去初检复检,检查完再送去松布车间。
那几个工人好奇这一大群人干嘛的,就和带队的男人聊了几句。
搬料子的一个男工人道:“我还以为厂里又新招了人,在培训。”
带队的男人:“没有,不是,其他厂来参观的。”
搬料子的男工人笑,对带队男人身边的几个参观的工人道:“参什么观啊,直接来我们厂上班。”
“我们厂待遇可好了,倒四班,只上六个小时,一周休息两天,工资也高。”
“新工人进来,一个月光基本工资就有八十多,再计件,做的多拿的多,一个月少说也有两三百,这还是一级工,等一级一级上去,像他们缝纫车间的五级工,一个月怎么也有六七百,上了六级,还能去考试做管理当领导。”
听见的工人们:???
多少!?
踩缝纫机能有六七百!?
六七百!???
在他们那儿,在鸿明,他们普通工人一个月是一百多,一百多,在海门挺不错的了,可以养家养儿,过得还算滋润。
“这么多啊!?”
有人禁不住大喊:“这儿工资也太高了吧!”
-----------------------
作者有话说:有榜啦,感谢大家[亲亲]
第97章 服气
鸿明厂的工人们顿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站在人堆中的潘霄没吭声, 心里已经彻底明白那位有一千万的年轻老板为什么要张罗、喊工人们过来海城参观工厂了。
潘霄抬着视线,看货架,看货架上一大卷一大卷的布料, 心里着实羡慕。
这家服装厂的效益得多好了,才能用上如此多的料子做衣服。
要是鸿明也能这样,就好了。
但潘霄并没有因此就很快打消顾虑和防备心。
在他心里,厂里的领导就没有好人,那个新加坡人也未必是好人,而能够联手所有领导赶走新加坡人, 海城的这位老板, 肯定也不是什么善良的大好人。
不是好人,就得防。
但显然工人们不这么想, 工人们已经被这边六七百的高工资晃闪了眼。
有人道:“这边工资这么高, 那是不是等那个大老板接手了我们厂, 我们也能有这么高的工资啊?”
有人道:“我之前说错了, 这么高的工资,让我来这里上班, 我肯定愿意啊。”
被钱刺激的, 工人们多少有点亢奋。
等参观完仓库, 领队的男人又带他们去布料检验车间。
姜落人在办公室,叫来章宁福,吩咐他:“等那边海门的工人参观完,让阿庆带你,你去见一见他们厂那个叫潘霄的质检间主任,那个主任算是他们工人的代表。”
章宁福有点转不过弯:“是要我和他聊什么吗。”
姜落在翻最近的出货单,没抬头,说:“这人对我防备心比较重, 你们都是工人,也都是厂里的领导,你比我能说上话,你替我去吧。”
“也不用特意说什么,他问你,你就把知道的都告诉他,就行了。”
章宁福:“好。”
转身正要出去。
姜落忽然一抬眼:“说出院就出院,你行不行?不行去歇着,厂里没了你也不会倒。”
章宁福回头看姜落,边笑着边往外走,说:“行,怎么不行,上班不比躺着有意思多了。”
“放心吧,我有数,累了我就去休息,绝对不倒岗位上。”
姜落随他。
这边,跟着在厂里参观了一圈下来,来到最后的成衣仓库,别人不知道,潘霄心里太不是滋味了——
同样都是服装厂,升非太大了。
不说别的,光缝纫车间就有至少两百个工人同时在上班作业,整个厂房内灯火通明、有条不紊。
还有那些设备,只是看着,就知道和他们厂里原本用的很不一样,特别的高端。
比如熨烫机,来回熨一下,料子就立刻平整了,可以很快接着熨下一件,效率特别的高。
总之,一圈转下来,这个厂带给潘霄的震撼实在太多了。
潘霄终于对一千万有了点实际的概念——这么大投入的厂,原来是这样的规模。
原来服装厂可以办得这么大。
原来一个厂的厂房能如此大,工人能如此多,设备如此新,效率又能如此高。
等再在成衣仓库转一圈,看那些他以前见都没见过的款式和漂亮衣服,又听说这个厂还生产一个叫“薇兰尼朵”的牌子的衣服,专供商厦,卖得特别贵,且老板当年就是靠这个发家的,品牌和衣服的款式都是老板自创的,潘霄彻底心服口服。
大家一起往食堂走,潘霄独自走着,心里五味杂陈——在他们海门,一家国营工厂,怎么也算是大厂,有头有脸。
可原来他们的厂和海城的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他刚刚在车间也看见了,这里的工人干活儿都非常积极认真,缝纫车间还有女工边踩缝纫机边和身边其他工人说说笑笑、干劲十足。
他也听到他们厂有人和这边工人聊天了,问他们是不是真的工资有六七百。
那个工人怎么回的?
她说:“是啊,六七百,这都不算多,我们有的同事手快的,一个月能有八百呢。”
“而且我们厂,真的就是干的多拿的多,他们有些当管理的,没有计件的工资,都没我们干活儿的工人拿得多。”
她还说:“我也新来的,没干太久,以前我是我们镇上国营油厂的,油厂被别的厂并掉了,我们就来这儿了,先培训,培训都有工资呢。”
“而且我们厂福利特别好,只要过节,肯定发肉发油。”
“我们大老板说了,跟着他干,他不亏待每一个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