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了一下,她有点害羞地对贺小溪说:“谢谢大姑。”
他们这样的家庭没有道谢的习惯。
贺小溪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托着贺灵玉的右手仔细看了看,说:“那我趁着这会儿赶紧把左手也织好,你下午就能戴着去上学了。”
贺灵玉还有大半个月才放假。
这时,贺小草凑过来,说:“这种手套,市面上还没见过,应该能拿起卖钱吧?”
其实在贺明隽提出要织手套时,贺小草就有了这种想法,只是没见到成品,她暂时按捺住了。
赶在别人出声之前,贺小草一鼓作气地说出了自己的各种考量:“学生写字都冻手,能上得起学的,家里应该没那么缺钱,也愿意给孩子花。而且,大姐不是说了吗,县里已经有人自己开店卖东西了……”
廖春花听了有点心动,还有些迟疑:“这能行吗?”
贺小草:“让灵玉先戴去学校,看她同学有没有想买的。”
贺明隽反对道:“要想卖就直接去镇上的学校,镇上的人才有钱,能卖得贵点。”
村里都是熟人,有些脸皮厚的能直接开口让贺小溪帮忙织一双。
而且农村人大都比较节俭,还可能自己学着织而不会第一选择买。
贺小草一听要去人生地不熟的镇上,就有点胆怯。
廖春花也反对贺小草的建议:“那都是大丫的同学,你让她去推销手套,这合适吗?再说,就大丫这性格,她能张的开嘴?”
“那就去镇上。”贺小草只好妥协。
但问题是,他们还没有那么多双手套。
庞冬妮比较谨慎:“先少织两双,看能不能卖出去吧。”
要是卖不出去,就留给自家孩子戴,或者拆了也不费事。
大家都表示同意。
接下来就是定价问题了。
一斤毛线多少钱、织一双手套要多少毛线,应该收多少钱……
家里只有贺明隽能算明白。
但贺明隽完全没有将脑海中闪过的答案说出口,而是说:“供销社的毛线手套多少钱,我们家的手套便宜一毛或几分就行了。”
廖春花:“你这少半截指头呢,还是小孩的,用的毛线少……”
贺明隽很理所当然:“可这是新样式,别人都没有,而且工艺麻烦,太便宜了还不够大姐的辛苦费。”
他们辛苦惯了,总是忽视人工成本。
贺明隽又补充道:“如果被嫌贵了,就把价格再稍微降一点。”
之后,贺明隽只提醒了一句,还可以给这种半截手套加个“盖”,等不写字的时候可以把指尖盖上,除此外,他就没再多参与他们的卖手套大业了。
让他们自己琢磨、学习,才能积累经验或吸取教训。
贺小溪要织手套,就暂时不顾上贺灵秋的毛衣了。
而且,这门生意要是能做的话,那些毛线优先用来织手套才更合适。
贺小溪觉得有点对不起女儿。
贺灵秋却主动表示:“我只要一双和大姐一样的手套就好了,毛衣,等到时候和她们一起穿。”
以前在田家的时候,贺灵秋总是眼巴巴地看着田光宗能拥有那么多东西,现在大姐还有贺灵双都对她很好,她就不想自己有而她们没有。
贺小溪保证道:“过年之前,妈一定给你织件新毛衣。”
已经知道怎么织手套了,之后贺小溪就快得多,而且随着一只只手套织好,她的动作还越来越熟练。
第二天一早,贺小草就带着五双手套,牵着戴着新半截手套的贺灵双,一起去镇上。
到底是第一次做这种事,贺小草一个人怕尴尬,而贺灵双是家里的小孩中最外向会说话的,还可以帮忙展示,吸引别的小孩。
贺小溪则在家里教大嫂织手套,这样也能多陪陪女儿。
今天贺明隽没有去钓鱼,而是牵着灰团儿又带贺大山去拉野猪。
距上次抓到野猪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也该有点收获了。
这次贺明隽打算让贺大山动手杀猪,如果能过关的话,就可以考虑开摊了。
回村的时候,贺明隽牵着小狗走在前面,贺大山拉着架子车跟在后面。
架子车没有套牛,上面放着一头捆绑结实的、约有百斤重的野猪。
村民见了,惊奇不已:“你们那陷阱可又逮到野猪了?”
贺明隽点头,多解释了一句:“本来我和大哥是上山捡点柴火,顺便去看了一眼,发现陷阱里还真有一头野猪。”
做戏做全套,自从上次抓到野猪之后,贺明隽就会隔上三五天去检查一遍。
那时候还有人调侃他呢。
谁能想到,他们挖的那么简陋的陷阱还真的能再有收获啊!
“前几天下雨,那陷阱还没被冲塌?”有人觉得离谱。
贺明隽回答道:“是塌了一点,下面的竹刺也倒了几根,我们去的时候,这头猪还活着。如果不是它个头比较小,说不定都能跑出去。”
是啊,这头猪的个头不大……
村里人还是更关心肉要怎么分。
这次可完全是贺家的功劳。
人心不足的道理,贺明隽还是懂的。
如果这次半点不分给大家,那么上次的人情就会一笔勾销,没准儿还有人埋怨他们家。
这种人情世故,还是交给廖春花这个家长来决定吧。
廖春花找来村长商议,最后决定猪头和后腿肉连带两个猪蹄归贺家,其余的让村长分。
当然,贺家得到的这部分还要送关系亲近的人家一些。
廖春花还对外解释:“之前小溪去县里住院,可欠了不少人情,我们家也没啥好东西,就想把这卤猪肉给人家带点,也不知道人家能不能看得上……”
决定好怎么分之后,就可以开始杀猪了。
只是,贺大山本来就没怎么练过,又大半个月过去了,他就更加生疏了。
廖春花十分嫌弃,数落他一顿,就说还去请上次的人来杀。
贺明隽提出去镇上找徐立松来帮忙,顺便把贺小草两人接回来。
本来贺明隽的计划中就有徐立松。
作为需要政府救济的人,如果徐立松能掌握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的话,肯定会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的。
那样的话,办理各种手续都会很方便,甚至连生猪的来源都不用操心。
否则,指望贺大山去收猪……那还不如就让他老实种地呢。
这事也不用贺明隽张罗,只要让徐立松的邻居婶子还有给徐立松发钱的人知道就行了。
*
贺明隽戴上墨镜、骑着摩托就出发了。
他进入这个任务世界之后就没有剪过头发,现在他的头发已经长到能遮住耳朵了。
除了没穿这个年代最时髦的喇叭裤,贺明隽现在完全就是一副街溜子形象。
反正推着小木车往镇上走的杨依依听到后面的轰鸣声,回头一看后,没忍住嘴角抽了下,她忙把路让开,也是避免自己和豆腐沾上扬起的尘土。
冬天能吃的菜少,杨依依的豆腐生意就更加红火。
就是人比人得扔啊……
杨依依望着飘远的摩托车尾气,幽幽叹了口气。
贺明隽没怎么刻意关注杨家的情况,但家里有廖春花这么个消息灵通的人,他还是难免听到一点。
杨依依家的情况是越来越好,这是肉眼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