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衍昭接着宽慰道:“生死是自然规律,爱卿……节哀。”
而且人生多累,死则无苦。
这其实是目前的主流思想。朝不保夕的日子过得久了, 人就需要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理论来自我麻痹。
但真正面临的时候, 可能心态又会不一样。
崔衍昭说完了当前算是政治正确的话, 静等王清反应。
王清没有秉着名士的风范,和崔衍昭探讨死亡的意义,而是沉沉摇头,说道:“陛下如此认为, 臣无话可说。”
他捏紧扇柄,看了眼王适安,深吸一口气道“但就事论事,大将军平叛有功,臣建议——”
话刚说一半, 被谢珉抢白。
谢珉:“臣与尚书令商量, 建议陛下明日召开朝会,于百官前犒赏大将军!”
王清:“?”不是现在说?
谢珉不着痕迹地给了他个眼神。凭着在王适安压力下迅速培养起来的默契,王清还是放弃了说话。
崔衍昭没在意他们那短暂的交流。
他想起了此时应该发愁的事情:“大将军劳苦功高,是应犒赏。只是时间太短,只怕来不及准备充分。”
流程都没排演,就明天开始犒赏, 未免太心急了些。
崔衍昭心想, 按照正常流程,明天该让王适安进位, 总百揆,晋封国公,备九锡礼, 加玺绶、远游冠……
现在都黄昏了,真的来得及排演吗?
而且他到现在连给王适安加封的演讲词都没写。
这两人这么着急,不会其实已经私下投了王适安,在表忠心吧?
想到这点,崔衍昭若有所思地看过去,但视线打转几个来回,都没看出来王适安和另外两人之间有什么特殊互动。
也可能是准备这次投,先交投名状。崔衍昭默默地想,早投晚投都是投,及早看清大势,选定方向也是明智之举。
谢珉以为崔衍昭是在担心来不及准备各项流程的事,道:“陛下安心,臣会通知太常尽心安排的。”
崔衍昭:“有劳爱卿。”
他对王清道,“朕继位以来,常蒙爱卿相助,无以为报,朕想赐爱卿开府仪同三司,如何?”
王清:“?”
开府仪同三司是莫大的殊荣,当前朝廷也就王适安才有。
无论陛下是真的因他劳苦功高而提出,还是为了安抚他因为失去侄儿的痛苦,这个条件都是极为诱人的。
琅琊王氏衰落了很多年,这次总算又可以支愣起来了。
只是他的侄儿……唉,临阵脱逃,终究再难有出息,今后一定要对王氏子弟多加培养。
心念转动,他摇羽扇的速度不经意加快了些。
但速度一快,扇起的风也大了,有一点凉。
王清觉得有点凉,于是矜持地停下扇子,道:“陛下,富贵于臣,不过浮云。”
崔衍昭有点诧异,但还是善解人意道:“那就……”别要了。
然而还没说完,王清又道:“但臣对陛下一片尊崇之心,陛下所赐,臣不敢辞。”
崔衍昭:“……”
一旁,王适安冷嘲地笑了一声。
崔衍昭想到明天就要加封王适安,今天需要写加封王适安的诏书,抬头看看已经不早的天色,急迫感油然而生。
“如果没有其他事,各位便请回吧。”
王清和谢珉刷了波存在感,加上明天还要筹备重大项目,当即就告退了。
王清和谢珉都走了,王适安还没走。
没了外人,崔衍昭现在面对王适安,尴尬之情就忍不住冒了出来。
他沉默了会,最后问:“眼下大军仍在北方,大将军何时回去主持大局?”
王适安凝眉:“陛下不欲臣留在建康?”
是因为怀疑他会篡位吗?
他也知道有许多人怀疑他这次回到建康就是为了篡位,但他行的正,自然不在乎那些无影的揣测。
只是想到崔衍昭也这么想他,他心里便十分不舒服。
崔衍昭发现连王适安也学会了乱脑补的不良习惯。
应该是脑补了很严重的东西,杀气都溢出来了。
崔衍昭选择无视,因为就算不无视他也做不了什么。
他道:“朕希望大将军长留建康,可大将军志在四方,朕不能因一己私欲限制大将军。”
反正王适安早晚都是建康宫的主人,长留建康没毛病。
王适安:“陛下真心如此作想?”
崔衍昭:“嗯。”
“嗯”过之后,为了表现得更真诚,他决定点个头。
这时,他的手腕忽然被王适安捉住,放在王适安腰上。
崔衍昭:“!”
王适安把他困得很紧,他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
王适安轻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1”
崔衍昭:“……”
虽然穿越过来后就恶补各种古文化,但听到王适安引经据典地突然表白,他还是忍不住脑子一空。
王适安到底是什么意思?
可能是才亲密过的原因,他听到这句话,一时间心跳快了些,有种想表白回去的冲动。
但想想他的身份,想想他总结出来的江南王朝的周期律,想想他大概率活不过两年的人生,那阵冲动又湮然无声了。
崔衍昭适时露出听不懂的尴尬神情。
只要他听不懂,就没人能破他的防。
谁都别想破他防御。
王适安:“……”
崔衍昭一幅没听懂的样子,王适安忽地有些担心孩子出生后的教育问题。
但看崔衍昭茫然又无辜的神态,他也实在无法忍心苛责。
古文晦涩,理解不了也不是崔衍昭的问题。
而且那些文士难道是吃干饭的吗,还要崔衍昭亲自来教导孩子?
思路通达后,王适安也不介怀这个了,直白了当道,“天下佳人再多,臣心中也只有陛下一人。”
他想,外面的天地大,崔衍昭肯定是担心他在外面迷失,不想让他离开建康的。
被王适安看着,崔衍昭有些不自在地别开视线。
“……朕知道了。”
他只能说出这么一句话。
一阵无言。
不知过了多久,王适安凑近是耳边,语调轻快含笑:“天色已晚,路途昏暗,臣今夜可留宿否?”
*
第二天。
崔衍昭袖里揣着昨天在王适安睡着后连夜赶出来的加封诏书,期待地看着殿下百官。
时间太紧,他只来得及写一封诏书,其他都需要百官安排。
他相信百官的效率,百官当然是比他专业的。
封国公的内容比较多,总百揆,加九锡这些都需要在这一步走完。
封国公和封王也就是名义不同,现在攻克封国公这一步,以后封王和禅位都会进展得很快。
这么一想,退休的时间也快到了。
如果能安稳落地就最好了。
想到退休越来越近,崔衍昭心里充满期待。
他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流程:
大殿之上,某官站出来,表示大将军劳苦功高,应该加封。百官附议后,崔衍昭便把袖子里的诏书拿出来宣读。随后,便是太常谢启安排的羽葆鼓吹上场,在万众瞩目中开始晋封典礼。
很流畅的过程。
崔衍昭在心里模拟着过会的流程时,王清起身,端着羽扇,从容道:“陛下,臣有话要讲。”
崔衍昭努力按捺住心里的迫不及待,平静道:“爱卿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