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命只能扮演神明了(220)

2025-11-27 评论

  而这些官员们其实多多少少都与朝中这几大世家有所关联,门生故吏,甚至有的直接就是亲戚。

  像此前张二所言那位侵占他田地的“邱老板”,便是邱家人。

  而当地的县令亦是当地豪族出身,与邱家人沆瀣一气。

  陆尧便道:“学生以为地方官的任命,该全部由朝廷吏部认命,如郡守郡丞等封疆大吏,更该由陛下亲自任免。”

  如今地方上如县令县丞之类的官员,大多都是地方郡城上报人选,吏部批红即可。

  其中往来打点,买卖官职,都是盈利手段。

  此前被流放的前吏部侍郎赵谦和,便是以此牟利。

  因此,地方官才有那么多尸位素餐之辈,才能养活那么多的贪官污吏。

  陆尧这方法,可算是直接断了各郡县官员的贪污售官之路。

  虽说这样会给吏部更大的权柄,但如今吏部有楚九辩,萧怀冠又糊涂了,所以在短时间内,吏部的权柄再大一些也无妨。

  而封疆大吏直接由皇帝认命,便可进一步提高百里鸿的权利,也能叫这些朝廷大员更亲近皇帝,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地任职,且每一任官员都要有固定的任期,或三年或五年,免得地方官员与当地豪族产生过多牵扯。”陆尧又道。

  楚九辩忍不住偏头看向秦枭,对上男人的视线后,他就轻眨了下眼,又重新看向陆尧。

  秦枭就无声地牵唇笑了。

  陆尧眼下说的这些,他们二人前几日也才聊过。

  他们二人觉得有这般大才收入麾下神清气爽,其他人却都听麻了。

  这个陆尧到底还有多少要说的?

  他是必须把他们这些世家豪族都打压到地底才罢休是不是?

  隐在暗处的秦川遥遥望着那殿中侃侃而谈的少年,眸色深沉而复杂。

  朝夕相处这么久,他早知陆尧的本事。

  可今日对方的表现,却还是叫他出乎意料。

  陆尧说的口干,抿了下唇,又咽了咽喉咙,显出一瞬与平日一般的呆样。

  秦川抬眉,无声地笑了下。

  而陆尧仍在继续,将自己对于如何打压世家的方法说得一清二楚,但他便是明明白白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朝中这些人,他们也没办法反抗。

  因为陆尧说得这些,都只需一纸圣旨就能发布政令。

  不过这些权贵也没有太过慌张,政令发布是一回事,能不能推行下去却是一回事。

  除非秦枭和楚九辩,或者这个陆尧一个个跑遍所有地方,亲自丈量土地,登记造册。

  可他们就三个人,别说秦枭和楚九辩不能离京,便是他们都出去了,就他们三人也不可能完成这般任务。

  只是众人没想到的是,不多久,关于“清丈土地,改革土地税”的政令就真的发布了下去。

  且完全推行了下去,甚至可以说得上顺利。

  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如此顺利,靠的是秦枭手下的将士,这些人在秦家军被拆分后,就分到了全国各地。

  但秦太尉此人可不是一个吃亏的主,他当初能答应拆分秦家军,除了要让英宗皇帝安心之外,便是为了今日这一出。

  他手下分派出去的许多军士,早就不知不觉间渗入到了各郡各县,掌握了当地的部分城防军。

  更有那些位及郡尉的,如此前给张二和谈雨竹报信送匾额的那两位郡尉,以及跟随秦枭前去西北打塞国的胡方将军,都手握重兵。

  楚九辩还命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百姓之间传播“朝廷要把土地从世家豪绅手中夺回来还给百姓”的消息,还说以后按照土地缴税等等,使得百姓空前团结起来,维护朝廷政令。

  因而在那些武装势力的加持下,加上百姓们的集结,这政令还真就推行了下去。

  朝廷派下去清丈土地的人,除了国子监的算学学子之外,便是户部侍郎王朋义所挑选出来可用的户部官员。

  户部如今已经隐隐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尚书苏盛,以及侍郎王朋义为首,其中包括了苏家、王家以及想要效忠朝廷的官员。

  另一派便是一盘散沙,包括的是与其他三个世家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官员。

  这次清丈土地,楚九辩和秦枭派出去的,便都是效忠朝廷的那一拨,但他们用的却是王朋义推荐的人,而没有问过苏盛这个尚书的意见。

  这明显是在孤立苏盛,显然楚九辩他们已经对苏盛有了怀疑和芥蒂,并不觉得他是什么纯臣。

  但苏盛也没办法,毕竟明面上他还是效忠皇帝的,所以就该服从于朝廷的政令。

  可明眼人却也都瞧出了他如今尴尬的处境,便隐隐都明白了他或许并非什么纯臣,背后或还有其他势力。

  这些都是后话,如今殿试之上,陆尧一口气说了许多。

  将今后要继续开展科举,在民间兴办官学等等都说了,完全描绘了一副蒸蒸日上的大宁盛世。

  楚九辩和秦枭并没有打断他。

  今日陆尧的这番言论,不仅会被隐在暗处的史官全部记录下来,还会传出去,传到大宁上下所有百姓的耳朵里。

  他们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朝廷不是只有世家权贵,还有如陆尧、谈雨竹和张二等人这般,要为百姓谋福利的人。

  且年后河西郡就会种植起高产的红薯,南疆也会开始种植可以保暖的棉花,上半年的丰收之后,朝廷就可以借着这个成果,把这两样作物推到其他地方,百姓们也好接受。

  如此加上清丈土地之事,到了年底,百姓们便可吃饱穿暖。

  百姓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谁好。

  所以朝廷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忠于朝廷,推崇皇帝。

  这便是民心,这便也是名声。

  如此,待日后内战突起,百姓们也会更期待朝廷获胜。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朝廷会给他们好日子,会叫他们有机会吃饱穿暖,有地可种,有学可读,有官可当。

  大宁处处都是百姓,处处都是阻碍,那其他反叛的势力便会举步维艰。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之后可能发生的事,但那敏锐些的,如湖广王和定北王等几位藩王,还有苏盛、邱衡和陆有为等尚书侍郎,其实都隐隐窥探到了日后大宁会发生的变化。

  也看到他们若是再无所作为,便越发难以与朝廷为敌。

  众人心头沉甸甸,冷眼看着陆尧终于坐下来。

  殿试共两轮,一轮技能考核,一轮便是廷对,也就是问答。

  此前楚九辩与百里鸿和秦枭共准备了十道题目,但现在其实已经算是问完了。

  楚九辩回身看向龙椅之上,百里鸿早就被陆尧和这些学子们“征服”了,小朋友眼睛都格外明亮。

  楚九辩勾唇,知道小朋友这是也没什么想问的了,对方现在定然只想着快些下朝,他才能有时间与这些厉害的学子们聊聊天。

  于是他朝着皇位躬身一揖,道:“陛下,请阅卷批名次吧。”

  百里鸿当即道:“好,爱卿先稍候片刻。”

  他心里早就有了章程,且刚才舅舅和先生叫洪公公送答卷上来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大致的排名。

  于是不多时,楚九辩和秦枭刚在座位上坐了不多久,圣旨便新鲜出炉了。

  洪公公举着圣旨下了台阶,交到了礼部尚书王致远手中。

  科举案例本该是礼部的活,但这第一回,楚九辩可要亲力亲为才行。

  不过到了最后这宣读的环节,却交给了王致远,也表达了皇帝对他的重视。

  王致远早就接到了宫中的消息,知道自己要宣读名次,如今拿到圣旨后恭敬谢恩,而后才行至大殿中央,面朝学子与藩王百官。

  秦枭和楚九辩站起身,其余藩王和官员也都跟着起身。

  众人安静肃立,王致远沉静的嗓音便在殿中响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景瑞二年本科殿试,取中一甲进士三人,二甲进士出身二十人,三甲同进士出身四十二人。”

  “一甲第一名,瑞海郡陆尧陆子澄,赐进士及第!”

  “一甲第二名,川西郡顾方顾持衡,赐进士及第!”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程惊堂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爽文 基建 马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