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短篇小说集(186)

2025-10-09 评论

    “‘真是罕见!’我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话来,‘真是印得精美绝伦的一幅画!’马上,老人自豪得脸上容光焕发。‘这还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喜形于色地说道:‘您还得看看《忧愁》⑨图或者《受难》⑩图,这可是一幅印得精美无比的版画,如此高的质量简直是独一无二的,您看吧’——说着,他的手指又轻轻地抚摸起了他幻想中的画——‘这新鲜明丽的色彩,这细致入微的笔法,这柔和无比的色调,柏林的大老板们以及那些博物馆专家们见了,也肯定会被震惊得五体投地的。’
    “他就这样大声地喜形于色地一边看一边讲述下去。我简直无法形容,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地不寒而栗: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百或三百张空白的废纸或者是很糟糕的复制品,而这些东西在这位不明的可悲的盲人的记忆中却是真实存在的,以致于他至今还能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细致入微地夸奖和描述每一幅画。这个看不见的珍藏,其实想必早已随风散落,不知去了哪个角落,但它对于这个受骗的盲人来讲,还原封不动地存在着。他对幻想产生的是如此强烈,以致于我几乎也开始相信它们是依然存在的。只有一次,他的梦游者一般的沉着自信以及热情洋溢的情绪被短暂中断了一下,甚至差一点有觉醒过来的危险:他拿着一幅伦勃朗的《安提莪普》⑾(这是一幅试印的复制品,原来的确价值连城),又夸起了印刷的细腻,他那敏锐的神经质的指头沿着印刷的线路重描这幅名画,但是他那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却没有能够摸得到那些凹陷的纹路,突然之间,他皱起眉头,脸色阴沉,声音也慌张起来。‘这是……这是《安提莪普》吗?’他喃喃自语道。我马上采取行动,赶紧从他手里把这幅嵌在纸板里的画取出来,并满怀地描绘起我所知道的铜版画中可能有的所有细节。这时,盲人那张本来很难堪的脸才松弛下来。我越是大加赞赏,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就越开心,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总算来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兴高采烈地朝他的妻子女儿欢呼起来,‘总算,总算出现一位行家,让你们也听一听,我的这些画有多么值钱。你们总是不无忧虑地责怪我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我的收藏上。这也是事实,60年,我不喝酒,不旅游,不戏,也不买书,总是省了又省,省了又省,把钱用来买画。当我有朝一日不在人世了,你们就会发现——你们将非常富有,比我们镇上所有的人都有钱,就跟德累斯顿的巨富们一样有钱。那时候,你们也会为我干的这种傻事而感到高兴。但是,只要我活一天,这些画一幅也不允许拿出我的房子……你们先得把我抬出去埋了,然后才可以动我的那些收藏。’
    “他说着,同时又用手指温柔地抚摸那些早已空空荡荡的画夹,就像抚摸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一样——这情景既有点可怕又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大战以来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哪一个德国人的脸上到过如此纯净的幸福和快乐的表情。他身边站着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跟那位德国大师⑿的版画上的妇女形象很神秘地相像。画上的这些妇女前来参拜她们的救世主耶稣的坟墓,在这被打开了的,空空的墓穴面前她们既显出恐怖和害怕的样子,同时又露出一种虔诚的、因为看到奇迹而显得极度的兴奋。正如画上的那几个女追随者的脸上因得知耶稣而光芒四射一样,眼前的这两个日益衰老的、受尽煎熬的、贫穷可怜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脸上也洋溢着老人的那种天真、幸福和快乐的神情。她们时而流泪,时而微笑,这种情形,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可是这个老人听我的夸奖怎么也听不够,因此他不停地翻着画页,如饥似渴地聆我的每一句话。所以,当最后把这些骗人的画夹推到一边,老人很不情愿地极为勉强地腾出地方来放咖啡的时候,我才感觉轻松了许多。可是与这位老人的激动、高昂的欢快之情比起来,与他那好像一下子年轻了三十岁的忘乎所以的劲头比起来,我的那种带有内疚的轻松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他又讲述了成千上百个当年买画寻画的故事,又站起身来,不要人家帮忙,摸索着走过去,将一幅又一幅的画抽出来:他像喝醉了酒似的,兴高采烈。当我最后终于说到要告别的时候,他大吃一惊,像执拗顽皮的孩子一样突然闷闷不乐起来,跺着脚说:这不行,您还没有看完一半呢。那两个女人费了很大的劲解释,才让这个固执生气的老人明白,他不能耽搁我太久的时间,否则我会误了火车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斯蒂芬·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