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短篇小说集(188)

2025-10-09 评论

    ①巴雷尔-德-维安差克(1755-1841),法国大革命时的激进分子。
    ②国民公会,一七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一七九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期间的法国最高权力机构。
    ③乔治-库东(1755-1794),法国革命时的激进分子。
    ④让-玛丽-科洛-德布瓦(1750-1796),法国大革命时的激进分子,里昂大屠杀的执行者。
    ②约瑟夫-富歇(1759-1820),法国攻客,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国及波旁工朝复辟时期均担任要职,被称为三朝元老。
    ⑥富歇在拿破仑帝国时期被封为奥特朗托公爵,任警察总监。
    现在拆除房屋不再是用镐头一下一下慢慢地挖掘,而是埋上火药,把最最富丽豪华的房屋一排一排地炸毁。不再用“极不可靠,不敷需要”的断头机来行刑,而是用霰弹射击,集体枪杀,把几百个犯人一举消灭。司法机构每天得到新的严令,变得异常狠毒,大杀无辜。像镰刀似的,一天天把大群的人像麦秸似的割倒在地。把死尸装进棺材挖坑掩埋实在过于迟缓,那迅急奔流的罗讷河水早已把尸体冲走。嫌疑犯人山人海,几座监狱早有人满之患。于是公共建筑物的地窖、学校和修道院都用来收容犯人,当然只能暂时收容,因为死神的镰刀很快就会砍来,同一个人躺在同一堆稻草上取暖的时间,难得长达一夜以上。
    在血淋淋的那个月的某一天,冰冷醋寒,又有一群犯人被驱赶到市政厅的地窖里,在那里暂时呆奔一起,相处的时间短得河悲。中午的时候,这些犯人挨个带到政府委员面前,草草了事地随便一问,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如今这六十四个犯人,有男有女,杂乱地坐在低矮的有拱顶的地窖里。那里昏暗潮湿,散发着酒桶和腐物的霉味。前屋的壁炉里,有一点微弱的炉火,与其说给这幽暗的地窖增添了热气,毋宁说给它染上了一抹红色。大部分犯人躺在各自的草袋上面,神情漠然,其余的人凑到那张惟一获准放在这里的木桌旁边,借着摇曳的烛光,急急忙忙地书写诀别信。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比这冷屋里发出蓝色幽光的蜡烛结束得更早。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不是用耳语的声调说话,于是从冰冷寂静的大街上传来的轰隆隆的地雷爆炸声,以及紧接着的哗啦啦的房屋倒塌声,听上去便分外清晰、沉重。由于事件的发展迅速异常,这批备受厄运折磨的苦命人已失去了细致感受,清晰思维的一切能力。他们大多数人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地靠在这阴暗的地窖里,就像呆在他们的坟墓旁边,不再抱任何希望,也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心如死水,不起波澜。
    晚上快七点钟的时候,门口突然响起一阵坚定有力的脚步声,枪托碰得直响,生锈的门闩被拉开,发出刺耳的尖音。大家吃了一惊,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莫非一反平常那可怜的习惯,连一夜也不让过,他们最后的时刻现在就已经来临?门开处,一阵寒风吹来,蜡烛的火苗直蹿,蓝幽幽的,仿佛想摆脱蜡烛,凌空飞去。随着烛光的颤动,人们心怀恐惧,不知即将来临的事情是凶是吉。可是一会儿人们又惊魂稍定,狱卒带来的无非是一拨新增添的犯人,人数大约二十左右。他默默无言地把他们带下阶梯,送进这间挤满了人的房间。井没有指给他们什么特定的位置。然后沉重的铁门又轰隆隆地重新关上。
    囚徒们望着新来的犯人,目光并不友好,因为在人们的天性里有个奇怪的特点,不论在哪里,总是急急忙忙地适应环境,哪怕为时极其短暂,也希望安顿妥帖,仿佛这是他们的权利。所以,先来的囚徒已经不由自主地把这间空气滞重,发出霉味的房间,长了绿毛的草垫,壁炉旁的位置看成他们的私有财产。每一个新来的犯人在他们看来都是不招自来,会侵犯他们利益的家伙。而刚才带进来的这批犯人想必也清楚地感觉到先来的囚徒身上发出冷森森的敌意,尽管这种敌意在这死亡将至的时刻显得多么无聊。因为,说也奇怪,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和先来的囚徒既不互相问候,也不彼此攀谈,他们并不要求在桌子旁边或草垫上面分得一角,而只是挤在一个角落里,沉默不语,心情沉郁。如果说在这之前,悬在拱顶上的寂静已经压得人难以忍受,那么现在由于无谓地激起的紧张空气,这种寂静更使人感到阴森逼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斯蒂芬·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