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昂和班茨一道走遍世界各地,把影片出售给电影节和交易中心,出售到伦敦、巴黎、戛纳、东京、新加坡。他们主宰着青年艺术家的命运。他俩一起统治着一个帝国。一个是帝王,一个是大臣。
伊莱-马里昂和博比-班茨一致认为,那些写剧本、作演员、当导演的天才们,是天底下最忘恩负义的人。唉,那些很有前途的纯洁的艺术家们奋力往上爬时,显得那么招人喜爱,那么和蔼可亲,得到个机会是那么感恩戴德,但是一旦功成名就,又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啊。酿蜜的蜜蜂变成易怒的大黄蜂。因此,马里昂和班茨雇用20位律师来网罗这些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他们为什么总要惹这么多麻烦?这么不满意?毋庸置疑,比起追求艺术的人来,追求金钱的人职业生活来得更长,从生活中得到的乐趣更多,比起那些试图表现人类身上闪光点的艺术家来,他们是些更为出色、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真可惜,你不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说明金钱比艺术和爱情更有净化作用。不过,观众也决不会买票看这样的电影。
博比-班茨趁大伙在大宅外面搞节庆的时候,把他们召集了起来。到场的唯一天才,是《梅萨丽娜》的导演,一个名叫迪塔-托米的女人,属于A级,跟女影星关系最为密切,这在今日的好莱坞并不意味着同性恋.而是女权主义。其实她也是个同性恋者,但这与会议室里的男士们全无干系。迪塔-托米能在计划内拍出片子,她的片子能卖座,她与女性接触给拍片带来的麻烦要少些,比男导演乱搞女演员引起的麻烦少得多。名流中的同性恋者都容易驾驭。
伊莱-马里昂坐在桌首,让班茨主持讨论。
班茨说:“迪塔,请确切地告诉我们这部片子目前的状况。你打算如何来解决这个僵局。天哪,我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托米说话简明扼要,总是开门见山。她说:“阿西娜快给吓死了。诸位天才要是不想个办法,消除她的后顾之忧,她是不会回来工作的。她若是不回来,诸位就要损失5,000万美元。缺了她,片子是拍不成的。”她顿了顿,“上一周我一直围绕着她拍片,因此我为你们省了钱。”
“这部该死的电影,”班茨说,“我压根儿就不想拍。”
这下可惹怒了屋里的其他人。制片人斯基皮-迪尔说:“去你妈的,博比。”阿西娜-阿奎坦恩的经纪人梅洛-斯图尔特则说:“屁话。”
其实,《梅萨丽娜》受到众人的热情支持,是历来最容易得到“绿灯”的影片之一。
《梅萨丽娜》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讲述了克劳狄皇帝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的故事。由男性作家撰写的历史,把梅萨丽娜描写成一个腐败、阴险的荡妇,一个晚上能大发淫威,把罗马的男人搞个遍。可是,在将近2,000年后塑造她生平的这部影片里,她被描绘成一个悲壮的女英难,安提戈涅式的人物,可并不是另一个美狄亚。这个女人利用自己仅有的武器,试图改变男人支配的世界,这些男人主宰一切,把占人类半数的女人视作奴隶。
这是个宏伟的构想——大量以浓彩渲染的性行为,与民众息息相关而又深受欢迎的主题——不过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班子,把整个故事搞得让人深信不疑。先由克劳迪娅-德利纳写了个剧本,文笔风趣,情节感人。让迪塔-托米作导演,这是个实在而又稳妥的选择。她怀才不露,是个成就卓著的导演。阿西娜-阿奎坦恩来主演《梅萨丽娜》,也是再合适不过了,迄今她一直主宰着这部片子。她袅娜俏丽,她的高超演技使得每个细节都很真实可信。更主要的是,她是世界上三位大牌女影星之一。克劳迪娅以她异乎寻常的才能,待地还为她设计了一节:梅萨丽娜受到日趋盛行的基督教传说的影响,从竞技场里救出了必死无疑的壮士。托米读到这一节时,对克劳迪娅说道:“嗨,什么事都有个限度。”
克劳迪娅冲她笑开了,说道:“电影没有限度。”
斯基皮-迪尔说:“我们要是不说服阿西娜回来工作,电影就得停拍。这样我们一天就要损失15万元。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已经花费了5,000万。电影拍了一半,我们不能将阿西娜一笔勾销,不能给她找个替身。因此,她要是不回来,我们就放弃这部片子。”
“不能放弃,”班茨说,“明星拒绝工作,保险公司并不赔偿损失。把她从飞机上扔下去,保险公司才会付款。梅洛,你应该把她搞回来,这是你的责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里奥·普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