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关头(13)

2025-10-09 评论

    “他照办了。”
    “不错。商人无奈地看着中国人销毁鸦片,这可是砸了他们的饭碗,于是引起了冲突。1840年,一支远征舰队抵达香港,其使命是要中国政府对销毁鸦片道歉,并作出赔偿,从而保证英国在中国沿海能有立足之地。”
    “这完全是一边倒的战争,是不是?”邦德明知故问。
    “是的。中国对英国战舰毫无准备,1841年的一纸协议,战争暂告段落,但这协议一直没有签字。该协议承诺对没收的鸦片进行赔偿,允许英国商人重返广州做生意,同时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当然,中英双方都对这样的结局不满意。于是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直到1842年中国被迫在《南京条约》上签了字,其结果便是拱手交出数以百万计英镑的巨额赔款,并对英国开放好几个港口。”
    “香港也正式割让给了英国。”
    “按条约规定是‘永远割让给英国’,”M补充道,“香港于1843年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中英间也由此恢复了贸易。我们无须遮掩这段历史,不过,我想你应该知道英国是如何得到九龙与新界的吧?”
    “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邦德回答,感觉自己好像是在接受老师的提问。
    “嗯。现在我们更愿意称它为第二次中英战争。”M耸耸肩继续说,“这是中国官员在1856年犯下的一个荒唐错误所致,他们登上了一艘‘箭’号英国船,硬说它是海盗船,双方打了起来,战火又起。这场战争以在北京签定条约而告终。根据中英《北京条约》,我们得到了九龙。”
    “又是永久性的。”邦德插话道。
    “当然。从那时候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化了,中国政府还以鸦片贸易税为由,收敛钱财。在四十年后举行的第二次北京和会上,英方犯了一个大错。当时九龙北部的大部分土地及其周围的二百多座岛屿都租赁给了英国,租期为九十九年。你知道,这就是后来的新界。”
    “为什么新界没有永久割让给英国呢?”邦德问。
    “由于英国外交大臣的疏忽。他原来期望签定一个无限期的租赁条约,若双方同意就可以签署条约。但到头来他却同意签署一个为期九十九年的条约。我想在1898年签署这个条约时,九十九年看上去与永久也差不了多少。”
    “而现在时间居然所剩无几了。”邦德若有所思,他回忆起1984年英国和中国签署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声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同意在1997年将香港岛和九龙归还中国?我们为什么不能只把新界归还中国,而依旧保留合法属于英国的部分?”
    “因为香港与九龙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都是从新界来的,要是没有新界丰富的淡水及其他资源,香港就很难维持下去。而且,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还因为英国人的罪孽感。回首历史,双方都认为香港应该属于中国,它是在不那么道德的情形下被割让的,遗憾的是,人们在150年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可怜的香港人正在遭受历史错误所造成的冲击,在接受了一个多世纪西方民主统治之后,他们的命运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来安排。历史的教训真够多的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吧。”
    M按了下桌上的按钮,荧屏上出现了一个白人的脸庞。他一头黑发,长着一双灰褐色的眼睛,约摸四十七八岁,表情严肃、冷漠。
    “欧亚公司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东南亚一带迅速发展的贸易公司之一,它是由一个叫詹姆斯·萨克雷的英国人创办的。此人正是欧亚公司现任总经理盖伊的高祖。”
    “公司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公司吗?”邦德对欧亚公司几乎一无所知。
    “是的。”M回答,“在多伦多、伦敦、纽约、悉尼都有分公司,在澳大利亚西部还有一个不小的金矿。但它的大本营在香港,萨克雷这辈子都住在香港。”
    “这就怪了,”邦德说,“我从没听说过他。”
    “萨克雷不喜欢抛头露面,”M继续说道,“你用五个指头就可以数出他来英国的次数。他几乎不离开香港,即使外出,最远也就是到澳大利亚。此人也从未做过出格的事,大家都说他是个地道的、令人敬重的商人。他现年48岁,没结过婚,逍遥自在地住在维多利亚山。他是他高祖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因为家族中只剩他一个后代。这家业是由詹姆斯·萨克雷传给其儿子,然后又传给孙子,最后传给了盖伊·萨克雷。他接任公司总经理那年才18岁。”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雷蒙德·本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