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的女人(113)

2025-10-09 评论

    不久,我开始觉得我的出生颇为蹊跷,生母之死也不正常。
    我生母和养母的家都离住吉不太远,可是我除了5岁那年去过一趟住吉外,后来再没去过。
    如今活得穷困潦倒以为死期将至之时,心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再去看一次住吉的拱桥,却不料在住吉的旅馆里偶尔看到须山留下的墨迹,这大概是某种因缘吧。
    第二天早晨,我一边念叨着“虽云佛常在,哀其身不显。拂晓人声寂,依稀梦中见”,一边往住吉神社走去。从远处望去,那座拱桥出乎意外地高大,5岁的胆小鬼很难过得去,可是近前一看,不禁失笑。原来桥的两侧都凿有几个踩脚的窟窿眼。我做梦也没有想起还有这样的立脚点。至于拱桥是否还是五十年前的老样子,自然不得而知,但桥上有踩脚的窟窿眼使我像傻子一样呆立桥前。
    当我手抓栏杆脚踩窟窿眼一步步走上桥的时候,发现窟窿之间的距离比较宽,5岁的小孩子的脚步怎么也够不着。我下了拱桥,长叹一口气,心想我的人生历程中是否也曾有过这窟窿眼般的立脚点呢,无奈遥远的悲哀和衰弱仿佛使我眼前一片发黑。
    你在何处?
    (郑民钦译)

    你在何处?
    并非懒惰而躺卧,亦非耽于诗作而卧。脱离烦忧,我之修行即告终结。独避嚣尘,离群索居,卧视有情之万物皆可悲可怜。箭矢穿胸心战肉痛之负伤者尚能安眠,我身无创伤,却缘何辗转不眠?醒不愧恿,睡不惊惧。日夜无失悔之心煎熬于内,行止丝毫无损于世,故能卧视有情万物之可哀——释迦牟尼为岩石碎片伤脚歇息时对魔鬼有“懒惰而卧乎,或则耽于诗作乎,抑或汝之所为亦不多耶?”的问话。这一段回答在我反侧难眠于枕上时,时而忆之低声自诵。
    一年里只有几个晚上能安稳酣睡。40年的失眠症和睡眠不足已经习以为常,一枕酣甜之夜反倒令人心头不安,似乎只有在被惨然悲伤或者懊悔百端摧残得精疲力竭的时日我才坠入深沉的梦乡。
    昨天也是从一大早起整个白天就像傍晚一样暮色沉沉,这是秋天常见的天气。夜里下了一场雨,明知东京附近现在还不是秋雨轻寒树叶凋零的季节,却总觉得掺杂着落叶飘落的声音。寒雨会把我带进古代日本的悲哀,为了排遣这种情绪,我随手翻阅被称为“寒雨诗人”宗祗的诗歌,但耳边依然时常听见落叶的声音。虽然现在还不到落叶的季节,再仔细一想,我的书房的屋顶上也没有落叶的树木。这么说,落叶的声音难道是幻听吗?我有点害怕,侧耳细听,一片静寂,但一当我心不在焉地看书,又听见悉卒的落叶声。我不由地不寒而栗。因为这落叶的幻听仿佛来自我遥远的过去。
    我像驱魔避邪一样试着念叨芭蕉的一段话:“贯穿于西行之和歌、宗祗之连歌、雪舟之绘画、利休之茶道的道其宗乃一。”我感受到芭蕉独具百代之慧眼,但更感动于他的勇猛壮心。这句话前面是“终以无能无为而唯系于此道”;后面是“且于风雅之物,顺造化而友四时。非花不观,非月不思。形非花时等同夷狄,心非花时类似鸟兽”。这是论及芭蕉时无法回避的《负笈小文》中的楔子。然而,芭蕉历数西行、宗抵、雪舟、利休四大古人,指出他们的根本之道其宗乃一,从而发出发现自我之道的呐喊,使我铭感于衷,犹如看见一道纵贯古今的闪电。那一年,芭蕉四十四五岁。
    楔子之后,进入正文。
    “神无月初,天候不稳,身子恍若风中落叶飘蓬无定。盼人唤我为行旅,恰逢入冬初阵雨。”
    在这儿,似乎芭蕉也想到客栈遇雨的宗祗。
    现在正是寒雨初降时节,我联想到sl岁客死异乡的芭蕉和82岁客死旅次的宗祗。宗长在《宗祗终焉记》中这样记叙:“翌日抵箱根山麓之汤本,心比旅途稍得宽慰,食泡饭,谈古论今之时,困倦打盹。于是各自安神歇息,准备明日翻越此山。夜半甫过,(宗祗)身子苦甚,推之。曰个梦见定家卿,吟咏和歌‘一命如丝哟……,欲断且断……’,闻者言此歌乃式子内亲王之御歌,并低吟前次干句连歌中此歌之前句‘眺望明月醉心魂,’(宗祗)一边戏言道我难续作,诸人且续,一边如油尽灯灭溢然长逝。”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