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16)

2025-10-09 评论

    4
    关于殷王朝的社会情况,主要得依据甲骨片记载的卜辞和考古学调查,才能勾勒出它的轮廓,而周就有史官的记录遗留下来。甲骨文中有“册”、“典”的字眼,故可以推定殷代也有史官的记录,但现在没有实物存留下来。如前文所述,可能是因材料的腐朽所致,或者也有可能是周灭殷之后故意销毁所致。
    周是个长命王朝,名义上延续了八百年。后面将要讲到,周在东迁(公元前770)之后被称为东周,失去了政治上的实权,变成了一个仅有象征意义的存在。不过,王朝依旧延续下来。最终的灭亡也是自然消亡,没有像殷被灭时的牧野之战那样的事情发生。这意味着王朝的记录是持续的,不会被故意销毁。
    诏敕要被送往各地,为此就需要大量的副本。重要的诏敕,尤其是建国当初的部分被小心保存,并留有大量副本,这样就能流传到后世。这些诏敕集被称为“书”。以前只记录了王说过的话,后来也增加了其他的记录。诏敕集被称为《尚书》,意思是要格外尊尚的书。南宋以后,这些“书”被儒者看作圣经一样,被称作《书经》。
    还有一个重要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代,就是产生于民间的歌曲。当时存留有很多民谣,而孔子从中选择了305篇,这本选集仅记载“诗”,儒者视它为经典,称之为《诗经》。
    除“书”和“诗”外,周代青铜器的铭文也是重要的史料。当然,考古学调查也是有力的判断材料,而比起殷来,周代记录的数量则多出许多。不过,殷墟中发掘出了看上去像是王陵的陵墓,但没有报告提到有周代王陵一类的陵墓被发掘出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殷和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比较是追溯中国历史时极为重要的一点。被看做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国学大师的王国维(1877—1927),认为中国文化的源流在于周,而殷代文化基本上没有传到后世。
    从进化论的原则来看,技术这类事物总是新时代的要比旧时代的更加优秀才对。然而,只要是和青铜器相关,殷代在铸造技术和艺术性上都遥遥领先,而周代青铜器反倒是后退了。除了技术和艺术性的问题之外,还必须考虑精力的投入程度。在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就是生活全部的殷代,人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制作祭祀用的工具上。
    周人也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诗经》中也有称赞文王和武王的内容。不过,周人对上天和祖神的看法跟殷人有很大不同。殷人把上天和祖神看作全部,天意和祖神的意志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传达上天和祖神意思的是巫师,殷王也是巫师的首领。与此相对,周王作为现实生活领导的一面更为浓厚。身为农务长官的始祖向周边民族传授农耕技术的神话,也表明了这一点。
    再比较一下狩猎和农耕吧。对于狩猎,收获的多少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农耕,只要人们足够勤劳,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并做到深耕且常修水利,就可以期待大丰收。农业性质的思考是要尊重人类自身的努力。周代的人们也占卜,但并没有用占卜来决定所有事情。他们认为,人类的力量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将来。对上天和祖神,人们抱有诚意尊崇就可以了。尊崇也就是礼拜、献供、奏乐等,换言之,“制度”取代了“巫师”。
    如果说殷是神圣王朝,那么周就是礼乐王朝。周王除了是祖传的农业指导,还有礼乐指导的性质。殷是神人共食、神人共住,神常在人身边,而周把神高高地供奉起来,人们用礼乐在神人之间设置了距离。这个世界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没有神的迹象。农民本来就是现实主义的,拥有现实性格的周人,没有殷人那样奔放的想象力,设计青铜器时也就不会产生跃动的思维。
    殷和周在种族上的关系,至今仍没有搞清楚。二者的民族性格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也不能说明他们在种族上就是不同的族群。至少在语言层面上,周仍然使用殷创造的甲骨文系的文字,所以应该认为属于同一系列。
    然后,再比较殷周最重要的奴隶问题。中国的奴隶制社会终结于殷,从周开始进入封建制社会,这一说法占有有力的证据,但也有人像郭沫若那样,认为周代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奴隶虽然一直存在,但只有当奴隶是生产主力时,才是所谓的奴隶制社会。如果奴隶制社会终结,那就是历史的大转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