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29)

2025-10-09 评论

    孟子也和孔子一样,晚年安居在故乡邹,指导后生们的学业度日。此外,对孟子思想应该关注的地方除了容忍革命的思想外,还有重视经济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中讲到
    ——无恒产者无恒心。
    意思是如果没有稳定的财产,人心也不会安定。他认为,让人们有恒心的是政治,因此经济非常重要。所以,孟子的儒不是唯心论。
    魏文侯也热衷于广集人才,据说他自己就师从于孔子的高弟子夏,学习学问。子夏的门人李克、西门豹、段干木等人在魏国,调节谷价,修筑灌溉工程。当时凡是参与经济、法律、产业实务的人都被归类为“法家”,而这些人虽然出自儒家的门第,但可以说一半是法家。同样仕于魏的吴起也曾是儒家曾子的门人,但被逐出门墙,原因是他不为母服丧。吴起贪财、好色,甚至杀妻,但却善于用兵,曾攻陷了秦的五座城池。吴起当然被归类为“兵家”。
    说起兵家,春秋晚期仕于吴的孙武因其著作《孙子》享誉世界。他的子孙孙膑和吴起基本上是同时代人,也有著作传世。这部失传千余年的兵家著作于1972年发现于山东临沂的汉代古墓中,于是人们得知被称为《孙子》的著作实际上共有两部。
    齐国国都临淄周围的城墙有十三个门,西边的稷门旁列着许多大宅子,这些是用来招待天下的学者并请他们在此居住的。学者们并不一定要就职,可以只是自由地研究、讨论,并享受大臣或者其副职级别的薪水,这是为防止有才能的人流向他国而采取的举措。世人称这些人为“稷下学士”。《史记》列举的稷下学士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持道家老庄思想的人很多。信奉老庄思想的人中,大体上很少有做官的才对。恐怕稷下学士也是鱼龙混杂。
    稷下的学术总管最初是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可以看到他的名字。这是个无法进行归类、让人不可思议的人物,齐威王对他言听计从。一般认为荀子是稷下最后的学术总管,虽然被归类为儒家,但他主张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对的性恶说。孟子认为,人天性本善,谁都可以成为圣人,然而后天的环境和习惯导致不善,所以要努力把这些负面因素排除。荀子正好相反,认为人性本恶,要经过改造才能成为圣人。二者在后天努力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荀子观点中有与墨子“尚贤”类似的部分,主张不问出身、录用贤能的人为士大夫。如果排斥了世袭制和门阀主义,国政就会交到有能力的官僚手中。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开拓官僚制的道路,绝不是偶然的。
    虽然叫做诸子百家,也有很多学派消失了,未能流传下来。争论用的辩论术也就是论理学开始盛行,而论理的这些人也被称为“名家”。持“白马非马说”的公孙龙就是其中代表,他向赵惠王主张兼爱,所以本应属于墨家。任何学派都不得不尽力要在争论中胜出,所以论理学的专家“名家”经常门庭若市。
    3
    性善说和性恶说都强调了后天的努力。虽然出发的角度不同,但二者都提出要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行为加以约束,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法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来规制人类的行为,从而使国家变得富强的就是法家。
    秦起用的公孙鞅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他因为功绩而被封于商地,所以又称商鞅。他成为秦的大臣是在秦孝公十年(前352)。在商鞅实行政治改革后,落后的秦国的实力有了惊人的增长。以法律束缚所有的事情正是集权主义的做法。严刑峻法的统治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而对国家来说,统治则变得异常容易。
    五家为一保的邻保制被创立,这项政策使人们开始承担连带责任。密告会得到奖励,反之,如果邻保中有坏人而不告发,五家的人就会因这一个理由被全部斩首。此外,分家也成了义务。一家如果有两名以上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税金加倍。人们于是不得不分家,分了家就要开垦新的土地,故此这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开垦。阶级制度也更为明确,王族如果没有功劳,就再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军功是按战场上获得的首级数量来计算的。这就是等级以“级”来表示的缘故。
    商鞅的第二次改革甚至禁止了父子兄弟同居,非常地不人道。不过,生产发展了,战争中的秦也变得强大起来,并成功从魏夺回了黄河以西的失地。秦一跃成为一流国家,正是拜商鞅这套高压的统治主义所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