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发现的著名的马王堆古墓,所处的正是这个时代。二号墓中还出土了《老子》的帛书,但根本没有《论语》等儒学系统的著作。
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合起来大约四十年时间里,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吴楚七国之乱。
汉合并郡县制和封建制,正是所谓“郡国制”。但王朝在力量强大后有了自信,所以更倾向于郡县制,至少也会采取弱化诸王实权的政策。景帝的时候有个叫晁错的能吏,积极地推进这项政策,诸王们的不满在加深扩大。
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兄长刘仲的儿子,景帝即位时他已年逾六十,是皇族中最年长者。吴王是反对中央的牵头人,其中也有私怨驱动的原因。吴王的儿子在某次进京的时候,与当时还是皇子的景帝下棋起了口角,被发怒的景帝掷棋盘打死。从那以后,吴王就告病不入朝。
能吏晁错寻查诸王的小失误,以此为借口削减他们的封地。楚王刘戊因在服丧期间亲近女性而被没收了东海三十八县,胶西王刘卬则因卖爵案件被削去六县。
景帝三年(前154),吴被削去领地会稽郡和豫章郡,前者是盐的产地,后者是铜的产地。盐和铜是吴王一手鼓励、振兴起来的产业,再加上杀子之仇,于是吴王纠集诸王,称“诛晁错,清君侧”,大举起兵。
从讨伐黥布后的四十年间,汉朝没有一场像样的战争。响应吴王呼吁的有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等六王。吴王还叫上了汉的外藩东越国(浙江省)、闽越国(福建省),赵王和匈奴取得联络,所以这是个外族也参与其中的巨大叛乱计划。
汉朝廷处死了削减诸王封地的实施者晁错,准备以此作为交代。然而事情不会就此了结。吴楚七国准备攻入长安,而为此就必须通过梁。梁王刘武是景帝的胞弟,所以没有被吴王劝降。这位梁王刘武死守首府睢阳(河南省),阻止了叛军的西进。这也证明了诸王只要血缘相近,就是出色的藩屏。此时,诛灭过吕氏的周勃的儿子、太尉周亚夫率领讨伐军进入昌邑(山东省),推进作战,切断了吴楚军队和本国的联络。粮道被断的叛军饿死者无数,逃兵不绝。在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后撤的时候,周亚夫又率精锐追击。吴王弃军而逃,却被自己邀请来的东越军杀死。对东越来说,以利相诱的人自然就要充分发挥他的利用价值,如果把吴王的首级送给汉朝,还能得到奖赏。就这样,仅仅三个月,叛乱就被平息了。
受到赵王邀请的匈奴看到形势不对,于是没有出兵。
虽然是大乱,但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了。结果,实力派诸王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朝廷的实力因此得以加强,汉巩固了政权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失败,虽也在于梁王和周亚夫的挺身而出,但造反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才是最大的原因。
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汉代朝廷将此当作最大的政治目的。四十年间既无内战也无外征,所以民间没有爆发出不满。秦末之乱的时候,深受法家政治之苦的民众很快就对陈胜、吴广的造反纷纷响应。而景帝时代的民众即使贫穷,却也能平安度日,政府不怎么干涉。梁王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周亚夫之所以能够切断叛军粮道,尽管没有详细的记录,但如果没有民众的协助,就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诸王叛乱的理由是他们的封地被削减了,但这与普通民众的利害毫不相干。可以说吴楚七国之乱是注定要失败的。
1
汉朝自武帝时代起就改变了政策,休养生息的时代结束了。四十年的宽松政策使政府财政变得宽裕起来,文帝和景帝的治世中也没有大工程、大动作,文帝、景帝拒绝举行封禅仪式更是个有名的故事。史家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古代王朝的政治反映了皇帝的性格。武帝十六岁即位,是个进取型的人物,凡事都表现出积极的性格。治世初期母亲(景帝皇后)和祖母(文帝皇后)仍在世,这使得武帝对监护人持有顾虑,但在政治上却逐渐地显露出浓重的自身色彩。
景帝有很多子女,仅儿子就有十四个。经过一场“女人的战争”,九子刘彻才被立为太子。最初是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从顺序来讲这是必然的。刘荣这个人物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他的生母栗姬。景帝的馆陶公主下嫁给一个叫陈午的人,生了女儿陈娇。后来她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太子妃,但被栗姬干脆利落地回绝了。至于原因,则是因为馆陶公主一直在为弟弟景帝物色这样那样的美女,所以栗姬也就一直对这位皇姐没什么好印象。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