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海曲县起事的吕母一党为了区别敌人和自己人,把刷墙的红色染料涂到自己的眉毛上。“赤眉军”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的。继吕母之后,接手指挥赤眉军的是樊崇,他手下有逢安、徐宣、谢禄、杨音等一干助手。
王莽的政治与其叫做暴政,不如叫做乱政。忽视现实的复古主义政治必然会搞乱现实。强行推进我行我素的政治,引起了本质上属于体制派的地方豪强的反感,严罚主义又制造了大量的流民群。于是人们就怀念汉朝。刘氏皇帝统治天下的时候,虽不一定会太平,但和王莽的政治相比就要安定的多得多,秩序也能得到保证。
吕母一党在山东点燃了大乱的导火索后,各地的流民们也开始行动起来。黄河和淮河之间以及长江支流的各个流域内,适合流民聚众建寨的地形非常多。现在湖北省当阳县东南的绿林山就是其中之一。以新市人王匡为首,王凤、王常、成丹、马武等人把此处作为流民的据点。开始只有几百人,但短短几个月内就达到了七八千,记录称最盛期有五万人,去往那里的饥饿流民多到趋之若鹜的程度。后世贼匪有个别称叫“绿林”,就由来于此。
王莽于新地皇二年(22)发兵两万进行讨伐,但反倒在绿林造反军那里吃了败仗。不过,狭小的绿林山无法供养大军,据说绿林军因疫病而损失的兵力就达一半。于是他们兵分两路,从绿林山移出。北上进入南阳的称为“新市兵”,前往西方南郡的叫做“下江兵”。
南阳一带是豪强势力很强的地方。汉武帝的庶兄刘发被立为长沙王,除了继承王位的儿子,还有五个儿子被封侯。其中一人被封为舂陵侯,但由于封地是潮湿的低洼地,故而提出宁愿减少户数也要移到北方的想法,恳求朝廷后获得允许,转封到南阳的白水乡。王莽时代,刘敞成为这个家族的家长,他有个叫刘玄的堂兄弟因为犯了法,在一个叫平林的地方流亡。平林和绿林一样,有一个陈牧等所率的流民团,叫做平林兵。从绿林转移过来的王匡所率的新市兵也进入这里。受政府军讨伐的反体制团体,数量越多胆子越大。平林兵和绿林系的新市兵在此合流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做头目。正好身为汉王室后裔的刘玄流亡到这里,所以就让他来担任首领。
前面讲到,豪强也有私兵团。从流民团以刘玄为首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豪强和贼匪出现了联合的可能性。平林兵、新市兵再加上豪强的私兵团,此前专事掠夺的反体制武装集团摇身一变,成了以复兴汉王朝为目标的政治集团。受任的刘玄一开始被叫做更始将军,不久就被拥戴为皇帝,年号“更始”,时间是公元23年。
南阳豪强的核心,是相当于舂陵侯(王莽除去了汉王室刘氏一族的王侯之位)的刘氏支系家长的刘敞和他的儿子刘祉。不过在南阳刘氏中,比起这一直系,刘、刘秀兄弟的人望更高。兄弟俩的外公是湖阳大豪强樊重,刘秀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新野县的名门邓晨和宛县的实力派李通。此外,与新野县的名门来氏也有姻亲关系。这样的人脉在这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不过,为何是刘玄被推戴成了皇帝呢?理由很简单。平林、新市的造反军想要的是一个傀儡皇帝,优秀的人物并不合他们的胃口。
刘玄称帝的前一年(22),王莽第二次出兵讨伐东方的赤眉军,但再次战败。一般人都说碰到政府军比碰到赤眉军更可怕,因为政府军的军纪相当败坏。人们聚集到打了胜仗的一方,所以赤眉军在大破政府军后,人数膨胀到了十万。
5
反王莽势力中,最大的两支是把刘玄当作傀儡的豪强和流民的联合体以及赤眉军。前者以南阳为中心,后者以山东为中心,都在大力扩张势力。在全国其他地区虽有规模的差别,但也有数不清的造反团体。这样一来,不得不说王莽的新王朝已经很快呈现出了晚期症状。
拥戴更始帝刘玄的势力被称为更始军。更始军从南阳北上,经昆阳至洛阳,又从那里西攻长安。刘、刘秀兄弟也参加了更始军,不过实际上是有能力的刘在主持大局。据说绿林系下江兵的指挥者王常等也是如此。关于拥立新的皇帝即位,有时期尚早的论调,不少人认为攻下长安后才应做这件事。
躲在绿林山的时候,人们只是为口粮而拼命。王莽政权开始衰落后,人们开始看到前途充满希望,一片光明,但同时也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在有能力、有统率力的皇帝的指挥下,享受再度到来的太平。他们希望刘即位。至少不能靠刘玄,所以他们提出即位尚早的论调。与此相反,也有人对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有政治上的野心,想操纵一个无能的皇帝。这股势力慌慌张张地把刘玄推到了帝位上。皇帝这个位置自然令刘玄感到不安,因为他最清楚自己根本没有能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