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普遍的看法是,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不过,处在第一位的伏羲是取代了燧人氏而占据天位的。燧人氏教会了人类使用火的方法。此外,还有人将有巢氏也算作三皇,这位有巢氏在树上建了住处,使人类远离了猛兽。
伏羲创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牛羊猪等家畜、制造三十五弦的瑟乐器。人类在自然界中学会的各种各样的技能,被归结为某个古代圣人的教习,这可以认为是人文主义的表现。
据说,接下来的女娲没有改变伏羲的制度,仅创造了一种叫笙篁的乐器。不改变伏羲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很多人认为女娲和伏羲是夫妻。他们都是人头蛇身,尾巴连在一起,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吐鲁番古墓覆棺布上画的就是这种造型。二神手持规和矩,故他们也是土地创造之神。
神农氏是牛头人身,他砍木制锄,传授给人们耕作的方法。此外,他遍尝百草寻找医药,并教人开市以交换物品。日本也将神农视为医药之神和露天摆摊商人的守护神。
三皇的造型是人头蛇身或牛头人身,让人觉得可怕。一般认为,人们为了解释从远古时代就已出现的用火、居所、渔业、畜牧、医药、音乐、交易这些基本生活要素是如何发明的,就创造了三皇的传说。司马迁有意忽略这些,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些神话是小伎俩的解释说明吧。
《史记》的《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黄帝之后依次是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中国人至今称呼自己为“炎黄子孙”,认为黄帝是民族的始祖。黄帝已经不再是人头蛇身这样奇形怪状的人物了,不过传说他和炎帝子孙在阪泉大战的时候,得熊、羆、貔等猛兽相助而获大胜,这又披上了浓重的神话色彩。
神话色彩虽还有存留,但渐渐地,尧和舜开始显示出浓重的历史时代人物的一面。这两人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期,被称为“尧舜之治”。
从仰韶晚期到龙山初期这段时间,到处都是像半坡这样的居住地。离半坡150公里的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也属于仰韶文化,1974年在此发现了5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曾到日本展出,引起过人们极大的兴趣。遍地开花的居住地、发达的生产手段、财产私有观念的出现,使得一旦进入父系制社会(强烈的继承意愿在这个社会生根发芽),居住地内的伙伴之间发生冲突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斗争中出现了个体的联合,发展成了集体对抗。
按传说所述,黄帝在阪泉和涿鹿发动了两次大战。第一次的敌人是炎帝子孙,第二次则是蚩尤。各方虽都冠以代表性部族之名,但也很可能是部族的联合体。黄帝自己也有熊、羆等帮手,但应该理解为以熊、羆为本族图腾的族群。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描述道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由诸子百家留下来的关于黄帝的记述,很多都是荒唐无稽的。司马迁说自己收录了其中比较能说得过去的史料。
黄帝传说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已无从得知。但是,在住地周围挖深壕防御猛兽这件事就宣告了安稳生活的乌托邦时代业已结束。前来袭击的不只有猛兽,还有集结了武力的人们。同一住地的人们要么联合起来抵挡强者,要么屈服于暴力,别无他法。
大约五千年前,逐渐强大起来的势力都致力于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原,这也体现在黄帝传说中。首领把不肯臣服的部族打到他们屈服为止,大统一因此成就。这块黄土地的主人,自然要叫做“黄帝”。
5
黄帝以武力实现大统一后,接下来就是所谓“圣人之世”。圣人尧、舜、禹为天子,统治万民。禹还是夏这个世袭王朝的创始人,尧是黄帝的曾孙,把天子之位让给自己的臣下舜,舜又推荐自己的臣下禹做天子。
黄帝传说反映了大统一的历史。尽管如此,大统一也只是加强了部族之间的联合而已。各部族都有自己的首领,而中原的事务则由首领会议来决定。
各部族首领的产生或许已经实行世袭制了,但首领会议的议长极可能还是选举制,或者是前任指名制。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可能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