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8)

2025-10-09 评论

    在NHK(日本国家电视台)的《丝绸之路》第一集的录制过程中,我在和日中共同采访组同行的时候有个感触。在日本,只要文化是由国外传入的,人们就会寻找文化的根源,这引发并提升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热情。但与此相对,在中国除了佛教,人们毫无向西方寻找文化根源的意愿。如果要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中原——黄河中游流域,才是他们应该前往的土地。
    6
    近一段时间,南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接连发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过殷遗留下的甲骨文记录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舞台还在中原,这种看法在目前还是不可动摇的。
    还是神话世界的故事。舜六十一岁时接替尧成为天子,治理天下三十九年,巡幸南方时死于苍梧,埋葬于九嶷山。按现在的地名,舜死在远离中原的湖南,埋葬于广西。
    鲧治水失败后被幽闭于羽山并死在那里。他的儿子禹治水获得成功,曾“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因此,舜推荐这个勤奋的禹为他的继承人。舜还有个儿子叫商均,所以舜死后禹对权力的继承很犹豫,但据说各部族的首领都没有选择商均,而是齐聚禹的帐下。
    禹把政治委任给一个叫益的贤者,并推荐他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样一来禅让制还会持续,但事实上却没能实现。和舜一样,禹也是死在巡幸途中远离中原的地方,地点是现在浙江省的会稽。
    神话中的这两位圣人,如出一辙地死在远离中原的南方,可能是中国文化圈扩展之后,在神话中加入这一段情节以取得南北方的平衡。
    禹指名益为接班人,但是益不情愿,让位给禹的儿子启。就这样,世袭王朝开始了。也可以认为这是为了把禹说成圣人,在神话中加入了他曾禅位于益的情节。
    禹是夏王朝的创始人,但古代的记录中都以夏后而不是夏禹来记述。夏的第一任王是禹的儿子启,被称为夏后帝启。所以,在疑古派的史学家中,也有人采用了禹和启无血缘关系的神话解释。
    把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神话相对照,原始共产社会便正值三皇时代。人们掌握了农耕、畜牧、狩猎的方法——在神话中就成了神向人传授了这些技能。从仰韶文化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仰韶文化的上层也存在很多类似龙山文化遗址的情形。实际上,仰韶村的遗址就是如此。对彩陶出土兴奋不已的安特生看漏了这一点。龙山文化在墓葬等部分显示了贫富差距,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财产私有制。此前居住区内是没有阶级的,有能力的人被推举为“公仆”,做着首领的工作。如果这个人死了,人们就推举出另一个有能力的。所有物资都是公有的,所以就算是首领也没有任何特权。而从仰韶文化进入龙山文化后,首领的位置慢慢就变成世袭继承的了。
    从三皇五帝到禹的这段故事当然是神话。《史记》中记述禹“道九山”,“道九川”,“于是九州攸同”,很了不起。不过,《楚辞·天问》中讲了一个故事,说禹的原形是头熊,妻子涂山氏不小心看到后就变成了石头。禹对着石头大喊:“还我儿子!”于是石头面向北开启,儿子诞生了。这个神话解释了禹的儿子名叫启的原因。
    虽说是世袭王朝,但起初也是从小规模聚居群的首领世袭开始的。随着生产力的增强,在中原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居住范围不断扩大,具有事务决定权的首领会议议长的地位也从推举转向了世袭。
    禹是扩大人类居住范围的神,尽管这是神话的说法,不过成就了类似大事业的大首领理应也存在过。即便是现在,中国还有个别名或雅称叫“禹域”。禹踏足过的地域意味着这里就是中国。我们揭去神话的幕帘,就会觉得眼前浮现出了一个勤奋的大英雄的影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姿势像熊一样,正在辛勤工作。

    1
    我认为,与禹或类似人物相比,夏王朝存在的确定性更大一些。虽然并不知道这个王朝是不是传承了禹的血统,但它却可以用“大”来形容。
    各部族的首领会议的议长一职,最初是由推举产生,但慢慢地改为世袭制,处于该职位的人掌握很大的权力。权力越大,这个宝座就越让人眼馋。只要是世袭制,就会有明君,也会有昏君,王朝也随之时荣时衰。只要魅力四射的权力宝座还在,自然就会有人想占为己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