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雇用的外国地质学家,偶然也对古生物学感兴趣。安特生已在这个地方发现了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因此他对派往渑池的中国人助手说:“说不定那里会有石器时代的文物,请务必留意。”
安特生对中国没有石器时代的说法似乎持怀疑态度,派往渑池的助手刘长山携带从仰韶村出土的数百件石斧、石刀回到北京。现在回想起来,从地下出土石器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80年前中国是否存在石器时代尚为问题的焦点,而且持“否定论”的一方占优势。因而安特生对刘长山“发现”的石器当然感到欣喜若狂,他立即去了现场。之后在仰韶村彩色土器片随石器一起出土,成为轰动的发现。
1920年4月,以彩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仰韶村由夏鼎先生再次进行了调查。1983年我拜访了来日本访问的夏先生,他说仰韶村文化也包括稍后发现的“龙山文化”,作为学术名称仰韶文化的代表地,当然是西安近郊的半坡遗址。
中国不存在石器时代这种怪论之所以存在,是依据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尚未出土石器的事实。这并非以前中国不关心石器,而是出土了也没成为话题的缘故。恐怕在中国人当中有一种“我们这样的文明国家,不存在石器那种野蛮时代”的中华思想。另外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亚洲本来应该没有优秀文明,如有也是从巴比伦尼亚时期由西方移居者带去的文明”。这是另一类的中华思想。在这些论调上才滋生出中国“无石器”的神话。
一旦发现了仰韶石器,之后就像堤坝决口一样,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石器。在日本也发现了岩宿遗址,以此确认了旧石器时代的存在。那是在1949年,在以后半个世纪中发现了数千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在中国,一般人认为,从地下出土的东西被认定为“宝”是从彩陶开始的。从新发现的遗址中不断地出土玉器,玉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东西,甚至有人断言良渚文化就是玉的文化。
富贵的人死后用玉衣缠身埋葬,也有让死者口含玉的风俗,无论如何总有一种玉应在地下的感觉。不管在地上还是在地下,对我们平民百姓来说,没见过任何财宝,充其量只在寺庙等地遇到过像财宝似的东西。
夏、殷、周三代以后,在王朝时代的中国,原则上将财宝深藏宫殿中。帝王们不仅身着金缕玉衣,还将精选的宝物带到死后的世界去。在谁也看不见的陵墓墙壁上,让当代屈指可数的画匠画上壁画。人们将生前喜爱的用品,都悉数带进自己的陵墓中。
龙凤之国(30)对老百姓来说,帝王或者同阶层人物的陵墓都是财宝的储藏库,是受严密警备的地方。尽管如此,历代盗墓者仍然挑战陵墓。
除职业盗墓者以外,还有少数为满足猎奇兴趣的盗墓者。前汉广川王刘去(武帝的哥哥刘越之孙,公元前91年为广川王)就是这样的人。他盗过战国魏襄王、哀王及其儿子,还有晋灵公等不计其数的陵墓,在《西京杂记》中记录了其中的十几例。据说,魏襄王的陵墓建成只约两百年就已被盗掘。哀王的陵墓被盗掘时,盗墓者花了三天时间,用铁水灌入墓中才将墓撬开。因棺柩是油漆混合兕角(野牛角)的棺材,用几寸厚的材料十几层重叠在一起制成,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打开。
刘去为广川王,在金钱上并不拮据。他带领一群年轻无业游民盗墓,只为沉浸在猎奇虚幻的世界里。刘去的性格确实异常,嗜虐成性,后来汉朝廷废除他的王位,将他流放上庸地,刘去在流放途中自杀。
盗墓不只是暗中进行,据陈琳的檄文记载,《三国志》中的曹操在军事资金拮据时就用盗墓进行补充,甚至军中连盗墓的官职都有,例如发丘中郎将(盗墓师团长)、摸金校尉(寻金部队长)。
据说,为自己修建大规模陵墓的秦始皇,生前也因想得到吴王阖闾埋在墓中的3000支名剑而盗掘了他的墓。传说盗墓遗址成为水洼,这就是苏州虎丘的“剑池”。自己的陵墓建成不久就遭项羽糟蹋的秦始皇,也挖掘过他人的陵墓,真是有趣的事。
进入20世纪后,军阀动用过军队盗墓,他们动员的是工兵。这样明目张胆地公开进行,已不能说“盗”了,这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事情。与有目的的挖掘相比,最近因建设工程偶然发现的陵墓遗址居多。半坡遗址是在发电所的基础工程建设中发现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