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家以襄平为据地。襄平政权的最重要课题在于如何保持辽东之独立。
接邻的魏过强时,会有被并吞之虞。襄平政权当然期望魏、蜀、吴三国永远在互斗状态之下。
事实却是,魏逐渐独占鳌头,比下了蜀吴两国。虽然蜀吴两国同盟,勉强与魏抗衡,但就实力而言,魏远远凌驾于两国同盟之上。
——你们加油吧!
公孙渊之所以派使者至吴,目的在于声援他们。
到东海日本拉丁任务失败后,吴政权多少有些意气沮丧。如果吴再不振作,魏说不定会以过剩的力量,攻打到东北辽东来。
吴之孙权果然振作起来。
——或许有可能夹击魏……
抱此希望的孙权,决定派答礼使节至辽东。辽东与吴之间的使者往返,当然经由海路。若走陆路,非经过魏的领域不可,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弥、许晏这两名阁僚级重臣和名叫贺达的将军,率领一万士兵乘船出发,满载金银财宝前往答礼。答礼使张弥且带有“封汝为燕王”之意的吴之国书。
吴自丞相顾雍以下,包括老臣张昭都极力反对这件事情,而孙权却一意孤行,坚持主张到底。
“什么?以大船队前来?这简直是胡闹嘛!”
襄平公孙渊听到吴之答礼使节率兵一万、以大船队前来之消息时,完全愣住了。
要来就只派两三只船前来,这样才能掩人耳目。以数十艘大船队带着一万士兵,而且经由琅邪海北上,这样一定避不开魏的情报网呀!
公孙渊本来意图在不被魏得知的情形下,暗中煽动吴。现在吴国如此浩浩荡荡前来,不是揭了他的底吗?
魏知道辽东和吴有所勾结,一定非常愤怒。而激怒魏,将会使辽东岌岌可危。
“非想个办法不可……”
公孙渊环抱双臂沉思。现在必须先想好如何向魏解释。
——吴于前年前往倭国寻求兵员,却未成功。失败理由在于未做事前交涉。如贵皇所知,我们经由带方(朝鲜半岛)与倭多少有所来往,吴因而请求我们为之斡旋。但吴若借倭国之兵,势将增加天朝(指魏而言)之敌,故我们拒绝吴之请求,并斩其使节……
可怜的答礼使张弥和许晏,他们一抵达襄平就被砍头。老远从吴带来的金银财宝,当然被公孙渊没收。
吴之答礼使的首级,连同解释文书被送到洛阳。魏甚嘉许公孙渊的忠节,给予大司马称号,并且封为乐浪公。
孙权为此切齿扼腕,怒不可遏。
“可恶的公孙渊,竟敢欺骗我!此仇不报,誓不甘心!”
孙权立刻着手研究谋略。谋略是他的拿手好戏,而且,在皇帝之下有一个名为“校事”的直属特务机构。孙权遂驱使校事,展开流言作战。
——公孙渊对魏极为不逊,经常议论魏之是非。
他使这类谣言传布出去,好让魏明帝听到。此外,他更放出“公孙渊暗中与吴勾结,准备夹击魏”这个假情报,并且伪造足以佐证此事的证据,安排让它落到魏的手中。
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明帝命幽州刺史毋丘俭率领诸军及乌丸、鲜卑族兵,驻扎辽东南界,并以文书命令公孙渊前来接受质询。
——汝有颇多越轨之言行,着令克日前来接受质询。
接到这样的命令,谁会乖乖出面接受质询呢?这样的文书已经等于讨伐宣言。
公孙渊遂以豁出去的心态,率兵造反。
当时正逢辽河泛滥,毋丘俭因而率领军队,暂时退回右北平。
公孙渊自立“燕王”,并将元号订为“绍汉”。
中国这时已有三个皇帝,准备做第四个皇帝的公孙渊,暂时以王自称。他何不干脆称帝呢?一旦称帝,就不能向人乞求援兵。公孙渊遂又派使者至吴,要请吴攻魏之背后。
“这个家伙脸皮真厚!”
吴国重臣不屑地说。以前是吴国答礼使被杀,现在应该轮到吴杀死辽东派来的使者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