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机终于来到。
那是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之事。距反司马运动的最后一击——诸葛诞举兵——已过六年。司马仲达死后,其子司马师曾经击溃毋丘俭等反司马军,而今司马师也已病殁。司马氏后来以司马师之弟司马昭为统帅,并且接受魏之禅让,正忙于创立新王朝。
成人后对司马氏之横暴极为不满的魏帝曹芳,以“荒淫”的理由被废,而后由曹丕之孙、时年十三岁的曹髦即位。长大成人后的曹髦一样对司马氏极端憎恨。事实上,这位青年天子可是个血性男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意图篡夺魏之帝位,朕绝不会和先帝一样遭受屈辱!朕已决心和他一拼死活!
皇帝曹髦扔下写着此文的诏书,就拔剑冲了出去。这时候,中护军贾充刚好进来,其家臣成济立即拦住青年天子。
“如何是好呢?”成济问贾充。
“司马公养你们,为的就是今天。这还需要问吗?”贾充回答。
成济立刻以戈刺死天子。
皇太后发出“皇帝有罪,废为庶人”的命令。不用多说,这是在司马昭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如此。司马昭因而得以免受杀害皇帝的恶名,被处刑的是成济一族。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随即奉迎燕王曹宇十五岁的儿子曹璜,使之登基,这是魏朝最后的皇帝——元帝。
三年晃眼即逝,魏派大军西征。与其说是魏,毋宁说是司马氏的大军。如此派出讨蜀大军,可以说是为了创立司马氏新王朝的示威行动。
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精兵向甘松进军。甘松在今甘肃省临洮附近,是秦始皇所建造万里长城的最西端。魏国雍州刺史诸葛绪则率领三万余兵,由祁山来到武街方面,摆出要切断蜀国姜维军队退路的架势。更有司隶校尉钟会,率领十万大军经斜谷前往汉中,他于进军途上曾经前往拜祭诸葛孔明之墓,用以收揽人心。
蜀对魏国大军的来袭束手无策。成都朝廷连日举行会议。
“于今之计,唯有将蜀地双手奉送给吴国以抵抗魏之来袭一途。”
有人甚至提出这等自暴自弃的意见。
“大魏有吞吴之能,而吴无并魏之力。再辱之耻非一辱可比。”
光禄大夫谯周以此为由,力主向魏投降。意思是说,蜀国降吴之后,吴还是有可能向魏称臣。与其两度尝受投降之耻,不如只受一次来得聪明。
蜀汉皇帝刘禅遂向魏投降。那是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也是诸葛孔明于五丈原殁故二十九年后的事。
蜀汉灭亡的两年后,即魏咸熙二年八月,司马昭殁故。后继人选早已定为其子司马炎。同年十二月,司马炎接受魏帝的禅让,当二十岁的魏元帝被移至邺为陈留王,一切都仿效魏初后汉献帝禅让的前例。
曹丕由献帝受让天子之位的魏王朝,仅仅是国祚四十六年的短命王朝。晋王朝于焉诞生。司马炎就是晋之武帝。他以文帝帝号追谥父亲司马昭,叔叔司马师及祖父司马仲达则各追谥为景帝及宣帝。
魏王朝为何短命而终?新建立的晋王朝,当然检讨了前代失败的原因。
为何司马氏能在魏抬头?其原因应在曹魏之中没有能压制司马氏的势力。监视权臣,抑制其势力,这个任务通常都由皇室屏藩的皇族担任,而魏文帝曹丕却从王朝创立伊始就将竞争对手——有能的弟弟曹植——驱离朝廷。皇族被赶至地方上,完全没有权力;不仅如此,朝廷所派遣担负监视任务的“监国谒者”,还就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做了详细报告。
虽有王侯之号,而侪匹夫,欲为布衣而不可得。
《资治通鉴》有此记载。意思是说:王侯的称号徒具虚名,他们宁愿成为自由的布衣(平民),却不被允许。由于皇族受到如此彻底的监视,自然不愿意为维护王朝而拼命。
司马氏之所以能横行无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皇族的力量微薄。司马氏之晋对此一教训甚为重视,于是大封皇族为各地之王,授予他们相当大的实权。然而矫枉过正的结果是:诸王的力量变得极为强大,王朝的基础也因而动摇。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