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猎”的原意是一起狩猎,但这个字眼自古以来即是用以表示“咱们在战场上见面吧”的挑战之意。
——妈的!
就个人立场而言,孙权气得怒火攻心。但想到自己站在豪族联盟首长的立场时,纵使有意接受挑战,他还是非取得大多数心腹的同意不可,而问题就在于如何取得他们的同意。
——张昭力主媾和,鲁肃则主张迎战。周瑜,你的看法如何呢?
以联盟为基础的领袖,曾尽可能地将责任推给最高干部乃是自然之事。
周瑜原本驻守鄱阳,由于要开重要会议,所以赶到柴桑来的。
而孔明事前对周瑜已有所说服。
——曹操对水战不拿手。
他举出许多事实论证给周瑜听。孔明的论点头头是道,绝无强词夺理之处,这一点使周瑜完全相信。
——有获胜的可能吗?
周瑜仅仅思考这个问题,并做了如下判断:
——打水战一定会赢!
“陆地作战没有多大把握,但,打水战一定会赢!”
从鄱阳赶来的周瑜,在御前会议席上如此明言。输或赢——这样的发言非常明确。倘若只说“会赢”,别人或许不见得会完全相信。任何时代说大话的人很多,而说“没有多大把握”这句话的人则绝无仅有,所以,这句话被认为诚实可靠。至于“打水战一定会赢”这句话何等落地铿锵,自是毫无疑问之事。
——会赢!一定会赢!
这句话在参加会议席上的首领们的脑中,引起了回响。
“你说这句话的根据何在?”孙权问道。
东吴军阀有三大柱梁,也就是张昭、鲁肃和周瑜三个人。张昭属媾和派,鲁肃属抗战派——在这个情形之下,周瑜的意见当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孙权的意志在动摇。
在长江沿岸称霸了一段时日,眼前过的是非常惬意的生活。生性好女色的他,想要有什么样的女人就有什么样的女人,他当然盼望这样的生活能长久持续下去。一旦与曹操交战,倘若获胜,当属快事,但万一被打败,这等甘美生活就得画下休止符。
——如果投降,说不定还能维持现在的地位,打仗何苦来哉?我可以不要成为天下之主……
孙权脑际掠过这样的念头,却很快又更正想法:
——男儿志在四方,我应该以取得天下为职志。
在周瑜未到达之前,鲁肃曾对孙权说过:
——东吴若向曹操投降,对我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家在故乡临淮是人人皆知的名门,相信曹操总会给我个一官半职。而你是新兴武门,没有什么值得显耀的家世,曹操是否会厚待你,恐怕大有问题。
从王莽篡位以来,后汉一朝变得异常重视门阀家世。孙权因其武力而成为长江沿岸霸者,却没有显赫家世。媾和后,倘若以门风决定待遇,孙权确实有被冷落的可能。
一度倾向媾和的他,此时终于心里扬起了抗战到底的意志。
握有决定性王牌的周瑜,于这个时候来到,并且极力主张抗战——
“我意已决。”
几乎要下最后决定的孙权,为求万全,所以问了周瑜胜算之根据。
“水战需要绝对一丝不苟之命令及服从体系。”周瑜回答。
对于这一点,以打水战为本领的东吴军阀干部们当然知道。水战自然是操纵船只之作战,搭乘在船上的将兵,将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给这艘船,大家同舟共济,要死,就死在一起,因此对命令非得绝对服从不可。以摇橹为例,指挥命令向左转时,船就得向左转,因为违反命令,将会影响全员生命。
“这我知道……”
“曹军却不见得知道。”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水师是在人工水池作急就章训练,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一旦交战起来,能参加实际战斗的,只有于荆州投降的旧刘表系水师而已。而新参加曹操阵营的他们,当然会被视为需要监视的一群,况且下命令的是缺乏经验的新编水师干部,在经验丰富的刘表系士兵眼里,他们下的命令一定离谱至极。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怎么有赢的可能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