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92)

2025-10-09 评论

    在蜀国,人们以为献帝已遭曹丕毒手。他们相信所得到的误报,因而与汉室有血缘关系的刘备,以后继者身份即位。虽然后来得知献帝仍以山阳公身份,尚在人间,但这时候已无法废除已经即位的皇帝。
    误报遂因而没被更正。
    这正是蜀在立足点上的困扰之处。献帝之事在蜀终成禁忌。有禁忌的国家,立场上会站不稳。有禁忌的意识,人民的精神会颓丧。
    虽然为了方便起见,使用“蜀”或“蜀汉”的称谓,但这个政权始终以“汉”正统自居。他们标榜的是:这不是刘备创立的新王朝,而是继承于四百年前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王朝。
    全中国之主的汉帝王,理应扫荡割据各地的恶棍,收复天下。
    然而北方有魏以皇帝自称,并且割据该地。在天无二日、地无二帝的观念下,诸葛孔明兴兵北伐攻魏。虽然结果事与愿违,大军败于街亭,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北伐的计划。
    魏是汉贼,所以必须讨伐。魏被视为汉贼,是其以皇帝自称的缘故。
    现在,吴也僭称皇帝,因此,吴也应被视为汉贼,这是简单不过的道理。
    但蜀汉与吴有同盟关系。
    汉贼必须讨伐,岂可与之结盟!
    ——汉贼必须讨伐!
    这是理想论派的主张。
    对此,现实论派却以如下理由反驳:
    ——同时与魏、吴两国为敌,蜀汉甭说讨伐别人,连维持自己的国家都有困难。主张讨伐吴国的各位,难道目的在于使我蜀汉灭亡吗?
    理想论派则说:
    ——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蜀汉被灭。我们强调的是,不可与僭称皇帝的吴继续结盟,因为这是违反大义之事。我们必须废除同盟关系,以显示我们的立国原则。
    现实论派又说:
    ——虽然不立即攻讨吴,但宣布废除同盟关系时,吴可能会老羞成怒而攻打过来。
    听到现实论派如此分析,理想论派自然不敢否定吴以先发制人姿态攻打过来的可能性。
    蜀汉正倾全力与魏交战。与吴交战时,水战将占据大的比重,因此,备战方式也大不相同。这不是将对魏作战的战备移到对吴作战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诚如孔明《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弊”,蜀在三国中国力最为薄弱。与魏交战是孤注一掷的举动,况且,这个作战是与吴同盟,并使之牵制魏为前提条件。
    纵使吴不先发动攻击,但断绝同盟关系,对蜀而言,已是极大损失。如果没有吴的牵制,超级大国魏便能随心所欲地宰制弱小之蜀国。在这样的情况下犹拘泥于理想,不是会自取灭亡吗?
    ——标榜正义,断绝盟交!
    倾向以此对待吴的理想论派,实际上是多数派。而对之猛烈反对的是现实主义者——丞相诸葛孔明。
    因负起街亭败战责任而辞去丞相一职的孔明,这一年因平定甘肃的武都及阴平,并且成功地拉拢当地勇猛的藏族,再度恢复丞相职。
    诸葛孔明万分不愿意地派遣使节,至以皇帝自称的孙权处表达祝贺之意。孙权对使者卫尉陈震道:
    “两帝并立。灭魏后,我们两国共同来瓜分魏之领土吧!豫、青、徐、幽四州归于吴,兖、冀、并、凉四州归于蜀,司州(畿内)则以函谷关为界,由两者瓜分,这样如何?”
    对拥有天下一半以上的超级大国魏,说要瓜分其领土,这样的想法不是太一厢情愿了吗?
    吴改元号为黄龙。使用这个元号,为的是要纪念黄龙于夏口和武昌为人目击之瑞兆。吴国以建业——即今日的南京——为首都。
    中国分裂的情形以后也持续很久,而以南方为据点的王朝,大都以建业为国都。吴之后是东晋、宋、齐、梁、陈等共六个王朝。到陈为隋所灭而天下一统的三百五十多年期间,就南方而言,是所谓的“六朝时代”。
    这一年,蜀之老将赵云去世。
    孙权称帝的第二年,蜀汉整年忙于对魏战争的准备。如前所述,在这之前,蜀曾出兵越过汉中到武都、阴平等地,这一年则完全是休兵状态。另一方面,魏以曹真为主将,进兵到汉中。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