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银幕上,那名男子和那个女人、乡村装束的男子和穿着城市式样上装和裙子的女子,他们为了获得照料爬上了小木屋。在舞台上,老年男人躺在自己框架的残余物下面,框架将他遮去了一半。两个风度翩翩的男招待和一两个风度翩翩的来客试图一再把他搀扶起来,可是他总是一再跌倒。]
老年男人:
[差点儿跌落到地上]
共同之处就是恐惧。他们屈尊仁慈地来到乡村。丝丝唾沫从他们永远都不想套上的辔具那儿喷到他们身上。不停地说吧。每个人都有一个上帝之角,他们趁百姓在那儿插嘴时摇摆着发出怪叫声,把自己搅入酵母中。他们将是土生土长的。小牛犊,像母牛一样矮胖。他们将自己的一帮无赖交由警察棍棒处理,警察们想以我们的方式狠狠地搅动一下他们。生面团比我们走得更远。让这一星球变得阴郁的那些档案,无法成为个别人的性器官(Gemchte)。这些人只不过是必须马上吃掉这块蛋糕的执行机关而已。这些大自然的保护者永远无法去直截了当地摆脱掉他们的存在,他们始终只是使劲地抓住自己。是的。他们紧紧地抓住自己,他们只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而且代表大众。从不代表自己。始终代表大众。很可怕,但这是可行的!他们不让大自然复苏,他们把它唤醒。他们发出大声欢呼。在他们仔细观察它之前,任何一次露面在他们看来都是过时的。还有平流层中的空洞,对他们而言,这比他们看到的任何一切还要更为真实。他们的徒步旅行鞋踏进了其他人的轨迹。大自然始终是这时才刚刚开始,可是对于这些人来说,它又必须永远是作为过去的事物。他们越想试图接近它,它一定越是徒劳无益。他们就是以此为生的。大自然躲避着,但他们贪婪地抓住自己的淘气孩子,为了能够自吹自擂,他们踢他们。他们抓住他们,就像是他们完成的一件买卖,它永远是属于他们的!大自然是恐惧,可他们为它准备了自己的野营炉子,人人有份,从虚无中切掉。发生的任何一切无法预料,因为他们早就知道将会发生什幺。而且他们在悲哀中早已算清楚了:一旦大自然苏醒过来,那幺他们将和它一起走向光明。就让大自然将自己独特的灯光投向他们吧。摄像机的灯光亮如朝霞。每一次的注视都有严格的规定。他们永远无法走出自身,却相信征服,大概他们早就是被征服者了吧:所有的人都已经确信无疑。来客的目光有增无减。而舆论就像被堆积在盘子里的饭菜一样,被堆积在投过毒的土地上,饭菜在配菜时窒息。正如电影屏幕上的他们被自己的画面替代一样,想必他们也希望由他们自己代替风景。对看到的事物他们在情绪上准备得越充分,听起来就越不和谐。他们并不是通过诸如调整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视线来干扰什幺,不,所看到的事物只有当它成为纯粹的经验时才可贬低。森林将成为画面。高山将成为画面。大自然将成为对象。它将成为某种在菜单上可以预订的东西,是存在的东西。它不再是威胁。它变成男跑堂的记事本上的一段记录,被安排、被点缀、被担保、被服务。是啊,他们希望自己面前那儿的路面被清扫干净,他们早将自己的生存丢弃在一边。他们可能是相信,有一个人在用一把小扫帚在他们面前奔跑,就像在玩冰上曲棍球似的吧?这样球道将越来越光滑,他们可以自己扔到球道前面去。或者,有一个跳跃助跑的斜坡直冲云霄,他们就可以完美地衬托出自己来了。
[一个男招待和一个穿着夜礼服的风度翩翩的年轻女人,在尽力帮助那位老年男人。那个风度翩翩的年轻女人在和他说着安慰性的话语。]
风度翩翩的年轻女人:
伐木工已经作好准备。他们将自己的活儿视为天经地义的工作。不过在林子里和林子前面坐着一些人,正在阻止他们的工作。而坐在那里的公园门卫的工作,算是比较大的了。它首先为我们打开了了解河滩风景真相的空间。噢,是啊!他们先是创造了风景,这些新时代的不识时务者。他们宁静而友好地居住在他们那些多户人家的小木屋里。他们遮住了这个国家,连天空也被遮住了。最后,在它身边聚集着孤独的人们。而其中有些人将废气区分为好的和坏的。我究竟怎样回避那些其他的漫游者走过的路呢?倘若没有这些土地保护者,这些人痴情地呆在属于他们的所有地方,那幺,我们是否曾经了解过这些乡土呢?而且即便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孩子,我们也要求不必如此被要求的东西:大自然!雨林!沼泽地!河滩!原始森林和河滩林!凝灰或泥炭做的华夫饼干!难道不是游客充当陌生人吗?没有他们,我们就会经常在家里呆着。只有在一再遇到同样情形的路途时,我们才会一再到家里去。我们想呆在陌生地方,想超出我们自己,将我们扩展到未知领域。我们去的每一个地方,都值得我们带着沉思的目光去看。一旦我们回避近处,远方就来报到了。可能每一个人真的都想呆在家里,去创造那儿的陌生,可是不,我们必须离开,才能创造我们的家。但是我问我自己:在这儿本地,为了让我们形成大自然是陌生者的这种感觉,我们为大自然之死而悲伤吗?两座孤独的农舍,相隔如此遥远,却仍然彼此熟识,而在城市里,尽管门对门,却会陌生之极。邻里的亲近不以空间与时间为基础,空间与时间甚至还会阻挡这种亲近。如果我们希望亲近,我们就不得不亲自去容纳它。可我们以温柔的牙齿互相撕开对方的死穴,消灭他人的故乡。而且荒野总是太过荒芜,譬喻总是太过同一。这个国家以建筑物、灯塔、城堡、修道院的形式给我们做手势,可是我们之所以理解它们,只是因为我们在家里就认识了它们,并且要求它们作我们陌生之处的家。而所有陌生的空间将我们清除出去。于是,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为我们建造了陌生之家,我们在那上面升起,如太阳,这个从外部世界最后一个监督地球的天体。飞行技术有助于人们能够到处设身处地地理解自己,能够充实自己。为颠簸不定的地面压铸混凝土吧。不是在家里,而是在住处。我们是我们的居留。谁会喜欢我们阻挡什幺呢?大自然始终要比它那儿的生活者拥有更多的威力,它的威力究竟从何而来?比那些人更健康更美丽?它是环境。它帮助我们作为更强大者矗立在它的面前。然而,我们的威力已经结束了。大自然是一切,自己创造自己。我们为此应该做些什幺?它可真的是一切啊。因为它在一切里,所以它排除了争执。为何那些偶然的现代人为了自己的完好无损而斗争呢?只是因为这样的争执也是要无影无踪地进入大自然吗?我们在梨树下休息的位置这下更宽敞了,因为是我们把它腾空了。那幺一旦没有了这种风景,那可如何是好?完全毁灭的结果也依然是大自然,因为就是有它而别无其他。而恰恰是它里面的最大的对立统一,将我们重新从它那里换下,因为我们希望自己脱离开。从远处看,反正一切好多了。那为何我们还要抱怨毁灭呢?因为,为了不必成为大自然,我们想坐在外面,坐在我们破损的满是缺口的座位上,但是一定得到安宁,得到满足。在这个大自然里。我是说,他希望作为假象出现,这位来客,作为假象出现,可这个大自然应该是最为真实的事物。这样的话,这位来客就可以拥抱到某种地地道道的东西,它让他自己成为纯粹的假象。而与我们知道的东西相比,任何成为假象的东西已经过时。我们不用去瞧,我们知道!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始终只是想到森林里去,这是我们自私吗?外面是一个既高又远的星空和风暴。难道我们宁愿放弃所有的尝试,去注意这个以自己的样板尺寸出现的原原本本的世界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