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待天倾(381)

2025-10-09 评论


    众人目光都在那长须男子身上,渐渐被他百见层出的手法弄得眼花缭乱。看得一阵,便不敢再看,只觉头晕脑胀,眼前尽是上下飞动的臂膀,低下头略定心神,又忍不住望向场中。这一次许多人都不敢看那长须男子,转而盯住那瘦小僧人,心想:我适才只顾瞅那长须大汉,可未想过二人斗了数十招,这僧人如何才能招架得住?想到这里,都觉得二人斗了许久,那瘦小僧人似乎并未使出一招像样的招式,众人直到此刻,方知这场争斗孰难孰易。

    其实二人争斗之初,少林僧便注视那瘦小僧人一举一动,斗到这时,众僧早已是目瞪口呆,人人脸上都露出兴奋、不解、茫然、错愕的神情,好似看到了一方从未见过的天地,各个屏息敛声,目不转睛。

    只见那瘦小僧人一如前时,面上淡淡然无甚表情,虽落下风,出手却从容不迫,并无支绌之态。自始至终,仍以一套少林埋伏掌与对方周旋,招式虽然浅陋,但用以招架,居然能攻能守,极具气象。

    这埋伏拳只有二十几个招式,宋代高僧妙源因门下弟子所习之须,曾揉入了通臂拳的一些手法,施展开来,舒展大方,既有长拳之迅猛刚健,又有通臂拳的变化诡秘,出奇不意。但因招术有限,反来复去,也不过二十几个手法,四五十种变化,任谁使出,都难化腐朽为神奇。故少林僧与人交手,即便用上此拳,也只是走个过场,眨眼工夫,便可将此拳数十种变化使完,如不另换拳路,定要为人所乘,败得一塌糊涂。

    谁料那瘦小僧人施展此拳,看着也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招式,一经应用,却妙意迭出,变化无方。二十余个招式在他手上竟似使之不尽,用之不竭,式式相随,全不依正常拳理而行,明明用了一招苍鹰旋巢,接下来应当上步起腿,使一招浪子蹴球,才是正理,他却偏偏撤步转掌,使一式沉石落海,出敌不意。按说这两招拳劲大异,断难前后承接,他使将出来,却挥洒自如,好似这两招本就该如此使用。说也奇怪,这套埋伏拳若依正法而行,威力原是有限,经他一改,顿时变得扑朔迷离,招招难测,威力斗然间增了数倍,恍惚成了一套极高明的拳法。观者不知其实,还当他连换了十余种拳法,倾力与那长须男子苦斗。

    众僧看到这里,许多年老僧人仰头望天,皱眉沉思,想了一会儿,似有所悟,俱露出欣喜之色。再向场上望来,却又添了许多不解,如此边看边想,疑问竟愈来愈多。一班年逾古稀的高僧,反成了疑窦满腹的少年,对一片毕生涉足的领域充满了陌生与新奇。

    场上二人斗了多时,那长须男子手上不缓,妙招仍是层出不穷。那瘦小僧人手腕不便,一套拳法反复使出,不再刻求奇巧变化,渐渐转为平淡。二人斗了足有七八十招,均无败象,但那长须男子招式虽跌宕雄奇,深微之处却略失于细腻,不似那瘦小僧人含蓄蕴藉,毫无缺漏,拳法上自是逊了一筹。那瘦小僧人初时接招,手法尚有些花样,斗在酣处,那长须男子招式愈演愈繁,攻势益发凌厉,他拆解之时却以简代繁,显得漫不经心。

    那长须男子将家传武学发挥到极处,仍占不到半点便宜,只觉对方这一套简朴的拳法中,竟似蕴藏了千招万招,无论怎样变招换式,均难寻出丝毫破绽,不禁惊怒交集。耳听对方腕上索链呛啷声响,似在嘲笑自己占尽便宜,仍无寸功,猛然大吼一声,将近年来新创的一套拳法施展出来。

    众人见他拳式大变,每一出手最多攻得三四招,便即抽身换式,一旦靠近那瘦小僧人身前,肩、肘、腕、胯、膝竟同时作势击人,虽是一击便退,但招招阴狠古怪,极难防范,心下无不吃惊:这难道也是岳氏散手?为何与适才迥异?这等武功最易伤人,稍有不慎,便要被他暗劲震断经脉。那僧人怕是凶多吉少。

    众人愈看愈惊,眼见那长须男子周身上下渐渐露出几分邪气,心头俱生寒意。但看了一会儿,又有些奇怪,只觉他招式固然诡谲险恶,极难应付,却又往往莫名其妙,无的放矢。有时连环几招,已占上风,忽又弃了攻势,反向那瘦小僧人身前身后胡乱拍出几掌,随即倏然后退。这一来前功尽弃,再要抢占先手,又须费许多周折。众人见状,纷纷鼓噪起来,几十名黑衣人高声叫嚷,对那长须男子大是质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