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研究(19)

2025-10-09 评论

万学远省长是新当选的。最近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选省长,3个候选人竞争激烈。据说中央比较支持原省长葛洪升,第1、2次投票时他都领先。但第三次的投票(淘汰了第三名候选人而投票)时给万学远反先而当选。葛洪升是部队出身的山东人,在浙江工作已数十年。去年我去杭州时,他曾请我吃饭,介绍浙江的经济发展情况,头脑很清楚。事后我问起其他工作人员,有人说葛省长抓工作挺好,领导浙江的工农业发展都相当理想,只可惜脾气急躁些,同时他的山东话有一小半听不懂。万学远省长是上海人,看样子斯斯文文的,大概人缘很好,要投票选举,语言与人缘两者就占便宜了。无论如何,那总是在循序渐进的发展民主。

张浚生先生是福建长汀人,但过去长期在杭州读书和工作。他在浙江大学毕业,在浙大当光学教授,实际从事过的科学工作范围很广,包括制造天文望远镜、电子显微镜、红外线仪器等等,后来调去当杭州市委书记。他早已以杭州为家,儿女都在杭州。他的秘书郑浙民先生人如其名,是浙江人民。所以我们三人听李书记谈浙江事务,都感到熟悉亲切,也有了一份了解,其中当然是我了解得最少,因为离家乡既久,也少有回乡。

浙江省的工农业生产在全国是颇为先进的,发展速度名列前茅。不过近年来名气没有“三东”大。所谓“三东”是广东、山东、辽东。我想不久又得加一个浦东,成为“四东”。其实浙江的绍兴、宁波、温州等地发展市场经济也很有成绩,尤其是温州,事事抢选创新。江苏南部的经济产值是全国最高的,据说单是无锡一县,就超过西藏、青海、甘肃三省的总和。全国100个强县中,无锡县居首。所以“四东”似乎应该指“江东”,传统上那是江浙一带。

六、江泽民谈中国的脊梁

19日下午3时半,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会见。

张浚生先生陪我走进客厅时,江总书记到厅门口迎客想见,厅内已到的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港澳办主任鲁平、新闻办主任曾建徽、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江总书记先说:“查先生久仰了,今日初次见面,我们十分欢迎。你的小说在内地有很多读者,许多领导人也很爱看。我没有仔细读过,但翻阅过,知道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等。”

我谦逊一番后说:“这次来北京,人大、政协正在开会,各位都很忙碌,前来打扰,很过意不去。”

江:“查先生来,我们总是欢迎的,很有兴趣和你谈谈,交换意见。人大、政协的会开得很好,很顺利。你是1924年生的,还是浙江口音,乡音未改哪,鬓毛却也未衰。你比我大两岁。”他转口问丁关根,丁是1929年生,江苏无锡人;鲁平是上海人,周南是山东人,都比江泽民小一岁,曾建徽小2岁。江泽民说:“我们年纪都差不多,也都是在胜利前后和解放前上的大学,都经历过民族和国家的艰危困苦,有许多思想感情是共通的。我读你的政论文章,有些地方能起共鸣。”

他指着茶几上的一本《明报月刊》一月号,说:“比方说你这篇文章中谈到民主的发展,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的方式和速度各有不同。英国自大宪章开始到妇女有选举权,足足经过了700年之久。这一点我很同意。英国人本来是尊重传统的、喜欢切合实际而循序渐进的民族。他们到现在还有上议员,所有贵族议员全部是皇室任命的,并非民选。彭定康先生怎么到香港来忽然搞这么一套。你这篇文章的英文翻译我也看过了。”他指指《明报月刊》旁边放的几页英文复印本,有几行底下划着红线,相信是他新闻记者时表示同意的。

他问起一般香港人对于中英争议的看法。我说工商界人士大都不赞成彭督的方案,一般职工和青年学生则支持,目前双方的人数大概差不多,也或许低薪人士和青年支彭的人数略多。一般而论,普通香港市民对于争执的内容实在并不明白,大家只希望中英谈判合作,香港社会稳定繁荣,平衡过渡,不希望突然有急剧的改变。所以鲁平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中肯定宣告中国不会提早收回香港,所谓“另起炉灶”乃是完全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办事,香港股市立即大升。这可以充分反映了香港工商界的观点。

此后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和英国的政治局势。我总的印象是,江泽民并没有太激烈的主张和言辞,但对原则和外交立场十分坚持,表示没有退让半步的可能。他说:“中国人是有脊梁的,决不会对外国人的无理压力弯腰。”他说:任何外交上的磋商谈判,双方当然可能各自作出合理的让步,以换取对方的让步,由此达成协议。但协议既然成立,就决不容许食言反悔,言而无信。就算是面对有组织的西方国家强大压力,我们也决不会屈服。中国自解放以来,从来没有不遵守国际公约、协议的纪录。中英联合声明我们必定严格遵守,基本法的规定要切实执行,和外国达成的谅解和协议必须照办。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