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研究(27)

2025-10-09 评论

人物“原型”之辩析

叶洪生先生讨论到我小说人物的“原型”问题,他举了许多例子,说明某某武侠小说出版在我的作品之前,所以我小说中的某某人物是从那部小说中取材的。从古人书中取材,文学创作向来如此,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故事均非独创,如果真是这样,倒也不必否认。叶先生说卧龙生的小说《飞燕惊龙》出版在前,所以《笑傲江湖》中的伪君子岳不群是抄自卧龙生所创造的假好人,卧龙生(本名牛鹤亭)是我相当要好的朋友,六、七十年代时我去台湾,台湾的武侠小说家来香港,我们经常相聚饮宴、打牌聊天,我是主要的请客者,所以他们一致称我为“帮主”。这个帮,大概就是胡闹帮,帮中成员主要是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倪匡、项庄,此外尚有张彻、王羽等等。我做了帮主,总不好意思去偷帮中堂主、香主们的传家宝了。岳不群是伪君子,他的原型相信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乡愿,德之贱也。”乡愿就是伪君子,孟子形容这种人“媚于世”、“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中国社会中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有伪君子,不必到书中去找“原型”。至于东邪黄药师的原型,那种玩世不恭的高人隐士,中国也是任何朝代都有,伯夷、叔齐、介子推、庄周、柳下惠,《论语》中的楚狂人接舆、长沮、桀溺,以及魏晋时的阮籍、稽康,有一个极长的传统。有些角色的原型也不限于某一个人。如老顽童周伯通这个形象,其原型在历史上就有几个,汉时的东方朔,《三国演义》中的于吉,后来寒山拾得、济公活佛等等,他们嘻笑怒骂,游戏人间,到老还保存著天真。现实社会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香港就有人自称“老顽童”。

我喜欢小说创作,但只是普通的作家,很愿意听取大家的批评。批评也好,指教也好,都能使我得益,对以后的创作会有帮助。今天孙立川先生在发言中说我和鲁迅先生有几点相同处,例如说,都是浙江人,这一点是赖不掉的,又说我们都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兴亡,又都曾在外国人统治的地区中生活与写作,但他没有指出不同处,最大的不同处即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家而已。

最后,我要再次表示谢意,为了参加这次会,有些学者从亚洲、欧洲来,走了很远的路,有的还跌倒负了伤,我心里很过意不去。这就像江湖中为了在武林大会上帮我打几招,自己反而在路上先负了伤,真令我感动。在这次会上我见到了一些老朋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尤其是一些年青的才识很高的朋友,真叫我高兴。我最喜欢交朋友,尤其是年轻的小朋友。

谢谢各位朋友的隆情厚意和辛劳。

(我和查良镛——金庸先生曾有机会多次接触,聆听过他的许多高见,但常为时间或场合所限,一些很想知道的问题往往无法涉及,或因谈得不畅而感到意犹未尽。于是我改变办法,事先将问题书面寄给查先生,请他专门接受一次采访,终于在1995年3月3日下午实现了这个愿望。近日稍加整理,并请查良镛先生审阅改定。

这次采访是在轻松漫谈的方式中进行的。可惜当时没有带录音机,记得不好。下面是我提问和查先生回答的大致记录。)

问:您幼年读过四书五经吗?何时开始接触诸子和佛家思想?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怎样?

答:我祖父是清朝进士,大伯父是清朝秀才。到二伯父,就进北京大学国文系念书。我父亲是祖父的小儿子,他上的是震旦大学。我哥哥也上新式学校,与冯其庸是同学。我自己小时候没有进塾读四书五经,一开始就念小学。传统文化除耳濡目染外,主要是我自己慢慢学的。佛经读得更晚。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好东西。像中国史笔讲究忠于事实,记录事实,这就很好,与西方观点也完全一致。史识是作者的,但事实是客观的,不能歪曲。评论可以自由,事实却是神圣的,春秋笔法就是于记载事实中寓褒贬。齐国崔杼杀了庄公,齐太史就记载:“崔杼弑其君。”这位史官很快被崔杼杀了。

史官的弟弟上任后还是那样记载,又被杀。到第三个弟弟,还是写崔杼“弑庄公”。这种史笔就很了不起。

我对传统文化是正面肯定的,不会感到虚无绝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