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机(38)

2025-10-09 评论


    开府将军万俟几通说:“此事如何办,我们都听赵大人的!”

    独孤信道:“嗣主年幼,宇文护往日从未曾参与过朝廷大事。如今,四方未平,边乱频起,朝政江山万机之重,内交外睦军国之繁,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由他一人辅理万机,的确有失稳妥!”

    开府将军吒奴兴愤愤地说:“若按太师的遗托,今后,莫非连赵大人、独孤大人、李弼、于谨、元欣这些王公大臣,朝廷功勋的五大柱国,也要去听从那无名之辈的指使不成么?”

    杨忠沉吟道:“无论由谁辅政,都必得能服人心、合众意,关键是要有益于江山长久、社稷安稳。”

    众人议定:明天的朝议之上,众位一致上奏,为了江山社稷,愿同心协力,共担朝国万机。

    赵大人与众人在府上商榷共图议政之时,宇文护也正在四方奔走。

    他当然感到了眼下朝廷形势对他的不利,也料到赵贵迟早还会在朝廷之上公开发难的。

    他必得抢在赵贵前边,事先争取一部分朝中重臣的支持。

    朝中重臣中,五大柱国之一的李弼,与叔父既为儿女亲家,两人私交又甚好。李大人的儿子娶的正是叔父的长女、自己的堂姐。另外两人,贺兰祥和尉迟迥,两人的母亲皆是宇文护的姑母,三人皆为姑表兄弟,平素又一向亲好,他们也应该不会反对太师的临终所托。

    达奚武与自己自小交好,这人也好办。

    果然,当他分别走拜到几家府上时,几人都明确表示:此乃太师的家事,太师生前视宇文护犹如亲子,又是太师临终遗托,辅佐嗣子署理朝政,理属当然。

    最后,宇文护来到了素有“王佐之材”,五柱国之一的于谨府上。

    叔父生前与于谨一向笃好,宇文护儿时也常到这位长辈家走动来往。在谈到受叔父临终之托,辅佐堂弟署理国事时,宇文护情恳意切的说:“世叔,您是看着侄儿长大的。侄儿其实一向喜欢清净,对功位并不留意。然叔父临终所托,侄儿岂敢不从?可是,侄儿功勋未树、名位卑下,如今,各位世叔对侄儿心存疑虑,不肯归服,原在情理之中。侄儿本当退而却之,又怕辜负了叔父的遗托。左右为难,故而连夜打扰,求世叔教诲且明示,侄儿当如何退让?”

    于谨道:“中山公,太师如此托辅自有他的道理,若由众人共同理政,诸事往往难成决断。中山公既为太师从子,又受太师遗托,必当以死争之,何言退让二字?我一向蒙太师殊恩甚重,二十年情同手足。明天朝议之上,对众定策之时,我当拚死以争,中山公万不可言说辞让之词,既负太师遗愿,以致朝廷生变……”

    宇文护闻言,连连称是。

    从于大人府上出来,宇文护暗暗松了口气……

    第二天群公朝议,议及时局,未待众人开口,于谨便率先奏表:“想当初,魏室倾危,社稷动荡,太师、大冢宰匡扶力拚,方得今日国祚中兴。今上天降祸,太师骤然弃我而去。嗣子尚幼,中山公既为太师亲侄,亦犹如亲子,兼受遗托,当之无愧。”

    赵贵闻言当即反驳:“我等虽非大冢宰同姓亲胞,然数十年生死与共,胜如手足。中山公从未曾参与朝国之事,今若担领万机之重,以他一人之力,只恐难以担荷,故而,我以为,朝廷大事,当由诸位勋高位重者共同议政,更为稳妥。”

    为人精明的李弼说:“此事原是太师、大冢宰临终钦定,岂可轻易变更?我等唯有全力拥护,方可告慰太师九泉之灵啊。”

    赵贵接过他的话说:“告慰太师,唯有以江山久长,社稷磐稳。中山公虽为太师亲侄,毕竟历练未足,若有闪失,国基动摇,岂不更违太师遗愿?”

    宇文护叹了叹气,“唉!此是叔父所托,辅佐堂弟,也属家事,我虽庸昧,却不敢推辞啊!”

    叱奴兴冷笑一声:“万机之重系朝廷国事,绝非一家之私事,朝国万机,当使诸位功勋同谋共图稳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