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相应的、不断建立和改变视域的过程,也决定着个别文本与形成流派的后继诸文本间的关系。这一新文本唤起了读者(观众)的期待视域和由先前文本所形成的准则,而这一期待视域和这一准则,则处在不断变化、修正、改变,甚至再生产之中。变化和修正决定了它们的范围,而改变和再生产则决定了类型结构的界限。(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我们一般认为,接受者参与创作,一定是顺向创作,即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和文本发挥主动,填漏添彩。但接受美学认为,更多的是误读、岔读、抱有成见之读。由于接受者的误读是由他们的文化背景、特殊履历和时代风尚所造成的,因此即便误读,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在这种必然性的“误读”前,“正读”是什么呢?“正读”重要吗?
当然,也会出现作品展现与期待视域比较接近的情况,这就会使接受者进入一种快速、轻便的接受过程,但这样的过程未必能产生深刻的审美愉悦。只有当作品展现与期待视域产生大大小小的抵牾、磨擦时,才会因陌生感、冲击感、对峙感而产生审美兴奋和创作兴奋。
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支持在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落差,不认为创作者有权利要求接受者在评论作品时有必要贴近创作意图。
任何一种接受,都是一种有落差的改造。正是落差,产生力度,然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会改造作品,却也不存在一种“准确的”改造,一切都是双向影响、双向误读、双向改造。
这里,已牵涉到个人期待视域和公共期待视域这两个概念。相比之下,公共期待视域更值得重视,因为作为一种集体期待,决定着大量的个人期待,以及期待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无法选择观众,他们天天与之斡旋的,正是公共期待视域。
期待视域的概念,从心理学的专业上进一步确定了“观众”的含义。观众作为一个接受者群体,在心理活动上的公共性,预设性,必然的误读性,以及在误读基础上的可塑造性、可影响性,决定了这个群体的深层特征。这种认知,已经展现出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有了接受美学的学理基础,进入观众心理研究也就顺理成章了。
观众心理研究,首先要把“观众”这个庞大而空洞的概念解析成一系列心理因素进行考察,从而结束了人们在频频动用这个概念时的非学术形态。
当观众被解析成一系列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也就不再是一种宁静自在的存在。它们具有生命化的背景,而且是群体生命化的背景,蕴藏着大量个人和公共的“期待视域”,因此全都成了心理欲望和心理需要。
心理需要是一种能动化了的心理因素。它以一种默然的力量塑造着艺术。艺术是观众心理需要的对象化存在。
观众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对象化,是艺术的门类和样式。例如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戏剧,以及密切相关的电影和电视,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综合的审美心理需要应运而生的,是综合心理需要的对象化成果。
观众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对象化,是艺术的表现手段。也就是说,艺术家所采取的每一个艺术措施,追根溯源,都对应着观众每一项具体的心理需要。
一 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对象化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样式,都是对应着人的不同审美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最原始的艺术样式就对应着人类感知系统最简单的需要。以后的发展,也可看成是这种心理需要的发展。
这些对应关系并不是单线专擅的。例如,情感的需要就是不少艺术样式的共同归结,但路线往往有很大不同。有的艺术样式,由视觉感知通向理解和情感,有的艺术样式,则由听觉感知触发想象和联想,如此等等。
戏剧、电影、电视,则与人们全方位的综合性审美心理需要相对应。
它们以一种整体性情境,来对应综合性的心理需要。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深入地探讨过整体性情境的问题。他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他通过反复比较,认为只有戏剧,才能最完满最深刻地表现出这种“引人入胜的情境”。他给情境加上“引人入胜”的限定,虽是偶然涉笔,却把情境与观众心理连接起来了。
黑格尔进一步研究了戏剧中整体性情境产生的必然性,他的理论入口点是一个很具体的艺术问题:只拿戏剧作品来阅读和朗诵是否可以收到实际上演的效果?对于这个问题,连很有舞台经验的歌德直至晚年也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精妙绝伦的朗诵者是会有的,而这样的朗诵者能否真切如绘地给观众提供确实景象,虽有可能,却很难设想。黑格尔倾向于否定这种可能,他说:“如果朗诵要表现出戏剧的生动性,要把听众完全引到实际情境里去,那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矛盾:耳朵满足了,眼睛也要提出要求。我们听到动作情节的叙述了,就要想看到剧中人物及其面貌姿态的表情以及周围情况等等。眼睛要求的是一幅完整的图景而不是一个在私人社交场合里安静地站着或坐着的朗诵者。所以朗诵不过是自己默读(把戏剧的实际情况完全丢掉,只凭想象去捉摸)和完整的表演这二者之间的一种不圆满的折衷办法。”(黑格尔:《美学》第三卷。)黑格尔所要求的那种能够满足多种感知的要求,让一幅完整图景圆满呈现的情境,在他的时代,只有在戏剧舞台上才能看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