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德堡,我们还看到了几位衣衫褴褛的青年人,喇叭裤与紧身衫样子还是蛮俏的,但每个人的服装上都补着几十个补丁,补丁叠补丁,有的补丁已经破烂不堪,布纹、布丝以及毛茸茸的纤维末梢和撕开的口子,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恐怕不是因为贫困,而是一种对于社会追求物质享受风气的抗议吧?
当然还有各种问题,就业问题、吸毒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两代人之间的鸿沟——英语叫作代沟问题,隔膜与“凉快”的问题。人毕竟是人,是万物之灵,仅仅物质方面的满足并不能使人幸福。从宫廷出走的释迦牟尼,难道是由于物质上的匮乏吗?物质上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例如,德国是一个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到处可以看到包括在我国、在全世界都能常常看到的“奔驰”汽车的三叶形商标。然而,也正是在德国,我却看到了远远多于中国的那种微型的、廉价的、所谓“甲壳虫”式的汽车。坐在这种简陋的汽车里的人,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呢?另一方面,最新式、最时髦、最讲究的汽车,又能在人们的幸福中占多大的比重呢?
当然,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怀着“酸葡萄”的心理来藐视这一切,来自吹自擂也是不行的。我们的生产、生活水准是太低了,差距是太大了,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尽快创造一种更富裕也更文明的生活。否则,真的要被“开除球籍”了!
还有人对我说:德国人的生活是腐化的,糜烂的。在汉堡的妓院里,女人的肉体像商品一样展出和出售。有的电影的黄色镜头令人无法看下去,婚姻和家庭极不巩固,影响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
这可能都是真的,但是我们这次并没有看到这些。当然我们既没有兴趣看这些,我们的主人也没有兴趣要我们看这些。各个旅馆里都有电视机,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可以称为“黄色”的镜头。他们的新闻节目、专题访问和谈话讲演等比较严肃的节目所占时间之长,似乎比我们的电视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些德国青年朋友向我们表示了他们对于“古典式”的爱情、东方式的道德的向往和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当然,也有的德国朋友(特别是作家),对于中国人对男女问题的回避、禁忌、视为不洁等表示惊奇和难以理解。
总之,德国人也和别的国家的人一样,是各式各样的人,严肃的和轻浮的、纵欲的和苦行的、左的和右的、神气活现的和谦逊质朴的、自满自足的和愤世嫉俗的……人们的痛苦产生在这相互矛盾的倾向里,人们的追求和希望也产生在这相互矛盾的倾向里。社会的分裂产生在这相互矛盾的倾向里,社会的平衡也恰恰依赖于这相互矛盾的倾向。德国社会向哪里去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八
德国朋友有时候也对中国的事情发表一些看法和建议,这也很有趣。这种建议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建议中国千万不要向西方学习,不要受西方的影响,不要盖高楼,不要坐小汽车,不要拆除北京的城墙,不要改革京剧和地方戏曲,不要发展国画乃至户县农民画以外的画法……这许多建议是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出自对西方文化的鄙视和否定,有的出自对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尊重。这些建议有它鼓舞中国人的方面,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的民族个性。
但有时候我也怀疑,外国朋友是否出于一种猎奇的兴趣,出于一种对于东方文明的乌托邦主义,而忽视了中国的发展要求,却希望中国永远不变地保持太古之民的风貌呢?反正我们生活的古代化并不影响他的生活的现代化。
还有一些西方朋友,则似乎是从西方的观点要求中国。例如有的作家朋友认为身为作家而不描写“性”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当我们听到这种论断的时候,也觉得颇为不可思议。还有的作家朋友说:“我只写我自己愿意写的,社会效果如何与我有何相干呢?读者算什么?我为什么要管读者不读者呢?”这种高论,也只能使我们一笑。
反求诸己,当我们观察西方生活并加以叙述和描绘的时候,会不会有同样的情形呢?
九
在欧洲,在布满了花坛、草坪、喷水池和各式各样的雕像、各式各样的古典的哥特式尖顶建筑和现代化的摩天大厦的欧洲城市,在各种各样的黄头发、栗色头发、红头发、灰白头发的人们中间,你突然在未曾预料的情况下遇到了自己的同胞,遇到了黑头发、黑眼睛的轩辕氏子孙,这不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吗?我这里说的首先是台湾同胞。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波恩大学汉学系,这些来自台湾的留学生本不是汉学系的,但是出自对祖国的作家、祖国的亲人的感情,他们主动来见我们,主动向我们自我介绍说:“我们是台湾来的。”只一句话就引起了我们的欢呼,我们热烈地握手,我们交换了亲切的目光。分别了几十年,终于,我们有机会见面了。然而,这是在德国、在波恩啊,什么时候,我们将在北京或者上海、基隆或者台北见面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