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贼王(182)

2025-10-10 评论

    “红小丑脖子上的一块肉让人挖掉了,脸上还烧的漆黑,的确是我亲眼所见。闹小宝尽管会玩火,能烧黑别人的脸,却不象会使刀杀人的。郑大哥,你说红小丑是谁杀的?会是甲丁乙吗?”火小邪说道。
    “这个我也不好推断,但红小丑这个人恶名在外,在川滇一带作奸犯科,绝不是什么善类,死在火家的乱盗之关,算是对得起他。”郑则道颇为不屑的说道,似乎对红小丑这个人很是不喜欢。
    胖好味插嘴说道:“我看到红小丑,就全身不舒服,长的妖里妖气的,我看一定是甲丁乙杀的。”
    郑则道幽幽然说道:“这个不好推断,也许是亮八、病罐子他们和红小丑起了争执,红小丑想抢他们的号牌,自相残杀而死,也很难说。但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的还是甲丁乙。这次乱盗之关,死了六人,还疯了个花娘子,昏了个闹小宝,可谓十足的血腥。尽管这些人都是咎由自取,我还是觉得火家招弟子,恐怕除了择取良才外,还有其他目的。”
    火小邪惊道:“这话怎么讲?”
    郑则道小声说道:“呵呵,恐怕火家借招弟子之名,清除江湖上良莠不齐的贼道败类、异己,也是火家的打算。那个甲丁乙,看着神神秘秘,手下无情,但杀人仍有他的一套道理,要不他怎么不杀亮八,不杀花娘子,不杀掉你我?我倒觉得他是火家派进来的,出场时故意做了出假死的戏,让大家误以为他和火家格格不入,甲丁乙则借闯关的时候,把贼品不端的人除掉。”
    火小邪听的昏头脑胀,喃喃道:“这么复杂?我有点想不明白。”
    胖好味在一旁听着,连连皱眉,抓着光头和火小邪一样想不清楚。
    郑则道轻轻一笑:“咳,这都是我的推测罢了,可能我想太多吧,两位不要当真。我们这就叫饭菜吧。”
    胖好味听到吃饭,就一下子来了精神,起身大叫道:“店家,店家,饿死了!怎么都不来招呼我们啊!     《乱盗之关中十八大盗备忘录和补记》
    为什么我要写这么这么多盗贼?且看盗亦有道的历史定义。
    盗亦有道——庄子
    出自《庄子•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盗跖后来成为古书中强盗土匪的代名词,平常讲的“盗亦有道”就来自这里。这段话的大意是,强盗问他的头领,盗贼这个行业也有它的道理吗?头领说,怎么会没有呢?天下的事情,哪里会没有道的呢?强盗这一行不仅有自己的道理,而且其中还有学问呢!首先要“妄意”,就是估计某处有多少财宝,只有估计得正确才算高明——圣也。其次,在偷窃时,自己要第一个进去,冒第一个险,这算大勇气——勇也。再次,偷窃结束后,要最后一个撤退出来,承担最后一分危险,这是义气——义也。再次,确定那里该去不该去,什么时候去最有把握,知道什么可以战胜什么不可以战胜,判断正确了才不会有危险,这是盗窃中的智慧——智也。最后,窃的财物,应分配平均,这是盗行中的仁义——仁也。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海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