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24)

2025-10-10 评论

话说回来,朋友到了某种地步,也是有恩有情的,那便不叫朋友,叫做“情同手足”,手足已入五伦之内,定义和付出当然又不同了。

两性之间的朋友,万一一方有了婚姻,配偶不能了解这份友谊而生误会,那么只有顾及家庭幸福,默默退出,不要深责。人间“不得已”的事情不是只有这一样,如果深爱朋友,必须以对方幸福为重,不再来往,才叫快乐。

男女之间,以纯友情转化为爱情,也未曾不可,相知又相爱,同组家庭,两全其美,不也很好?何必犹豫呢?

其实,天地可以称朋友,爱民为民的一国之君也是某种朋友,父母手足试试看,也有可能亦亲亦友,老师学生之间也能够亦师亦友,这也是教学相长。

如果能和自己做好朋友,这才最是自由。这种朋友,可进可出,若即若离,可爱可怨,可聚而不会散,才是最天长地久的一种好朋友。

说了那么多,这封信实在不算是答复,只是很愉快的写出了对朋友的观点而已。

谢谢各位来信给我的灵感。三毛上

亲爱的通信朋友:

各位的来信,实在是宝贵的。信中所谈的问题,有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本身也有的种种迷茫和困境。这一次信件分类中,想谈谈“愧疚”的主题,这样的来信,也是占多数的。

大凡心存歉疚的人,在本质上往往偏向躁急性格。做出来的事,说过了的话,甚而伤害到某一个人,在事情发生时的心态与事情过后的再思,往往自相矛盾,而且悔不当初。其实,在心地上,这些来信的朋友,都是善良的。这样的来信,大半以青少年朋友居多。而内疚的对象,往往是家人手足,尤其是对父母。

看见一些来信中做儿女的因为伤害父母,内心苦痛自责而笔下千言的写出来——给三毛,总使我有一点点冲动,想照着来信地址将原信寄回去,收信人,写上他们的父亲或母亲,这不就成了和事佬了吗?当然,没有真的去做,因为来信没有允许我如此。

其实,心存内疚的人,大半是有心的人,只是在行为上——修补人格性情的决心,十分不积极而懦弱。

当我们,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伤害到了一个人、破坏了一件美事,知道错了,已是难能可贵;懂得自责,又进了一步;放在心里折磨自己,或写信向不相干的第三者去痛哭流涕,这也是好的,起码这都一步一步在自觉自省。

可是,写信给没有受到伤害的朋友,倾吐心事,在动机上仍是出于“自私”,这种“写信目的”,无非是想使自己的罪恶感减轻一些而已。尤其是写信给完全不相识的人如我。

内疚又分许多种。有时,芝麻大小事情发生了,太过善良的人,便将它们看成世界末日,把一切的错都招来放在自己心上,默默的受磨折,日而久之,影响到往后性情上的不能开朗和释然,几乎成为病态。

也有另一份内疚,认真造成了一个事件,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幸福,那么这又另当别论了。

说到题外话去,被伤害的人,没有学着保护自己,任人伤害,也是值得检讨的事。当然在此说的只是一般人情世故,不是报刊上出了社会人命的那种。

我们再回过来说歉疚感。既然自认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或只是出于误会、急躁、不耐烦等等情况下而造成的人际僵局,那是最不必苦痛的。

中国有一句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打一个比方,最常见的——既然当初有这份狂妄和任性,向母亲大叫大骂,不体娘心,而今难道没有同样的勇气和良知,去母亲身边诚心道歉说明,使这冰冻的疼痛化为和风?

古时“周处除三害”,不在于他除了前面两害的好本事,他的自我顿悟和改变,才是这个故事因而流传下来的可贵可敬之实。

对于父母、手足、同学、朋友,如果真正背负着那么沉重的歉疚感——如同信上所写。那么不必再悄悄来信给我了。一来又来,于事无补,徒然浪费精神。

这种感觉如果积压太久,对于身体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解决的方法,除了道德之外,内心真诚痛下决心只要出于一片至诚,对方百分之九十是能谅解的。万一,对方仍不肯谅解,这其中,我怀疑涉及金钱的事占大半,那么欠债还钱,分期分年分月摊还,不占他人血汗辛苦,才是实事求是。情感的欺骗,自然又是一种。某种人,对情真真假假,游戏人间本来不是死罪,如果对方不是如此人生观的人,也拿来开玩笑,造成他人遗恨终身,自己虽然也有悔意,总是伤德。这便不是道歉能解的事了,那份内疚,是该当跟随一辈子的——是为报应。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