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77)

2025-10-10 评论

史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大家想必都还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学者说中国没有史诗。一些中国学者也从而附和之。其中有西方人的偏见;但也有我们中国方面对自己的民族文学遗产了解得还不够这个原因。感谢我国的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们,他们陆续发现了几部中国史诗,无论是从长度来看,还是从内容的丰富深刻来看,都不比西方的史诗逊色,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之。

史诗同神话有密切联系。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换句话说,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这里就有了问题。一些学者不是热衷于宣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吗?如果这两句诗能成立,哪里能有什么“永恒的魅力”呢?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西史诗都在人民群众中扎下了根,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流行于各自国家的民间,而且还传到国外去。这就是实践,它检验出来的真理是: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文艺是有国界而又无国界的。在最初,文艺必须产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这就是有国界。但是,一旦产生,就必然流行与传播。越是好的文艺,流行就越广。坏的文艺则是蟪蛄不知春秋。好文艺流行的速度之快和地域之广是十分惊人的。长江、大河、高山、峻岭,浩瀚的大海、辽阔的沙漠,都阻挡不住。这就是无国界。

文艺为什么会能没有国界呢?从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给予者所给予的东西必须对接受者有用,然后才能被接受。没有用的东西,即使是暂时被接受,也迟早会被扬弃的。好的文艺对给予者和接受者来说,都是有用的。因为,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好的文艺能增强人的智慧,能陶冶人的性灵,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样好的东西,不管它原来产生在什么地方,一旦产生,必然传出国界和民族的界限,被那里的人民所接受。

史诗显然是属于这个范畴的,它在世界上,在人民间,在民族间的广泛流传可以为证。但是,史诗的原文,结构都非常繁复,词藻都非常堆砌,一般人欣赏起来,会有极大的困难。许多国家往往把史诗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简化,然后才得以流传。

现在,吉林省摄影出版社独具慧眼,把中外的十大史诗,用文字说明和图画并举的形式,编成了这一套《世界十大史诗画库》,主要是想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十大史诗中中国占了三部,这样就纠正了过去的偏颇,同时又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相信,它必然会受到广泛的欢迎的。在欣慰之余,写了这一篇短序。


1994年2月6日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并采取措施。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犹未为晚。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宋人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的意思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前不久南北的大洪水不是很能发人深省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季羡林